“70年产权”关乎房子的命运人人关心,但在西安想找一个过了70年产权的老房子却真心难。80年代以前,西安老百姓享受的是分房制度,80年代以后才逐渐有了商品房的概念。以此推算,西安最老的商品房也不过才30岁左右。
从产权上看西安的房子并不老,但是很多房子对西安人而言,却是真正意义上的老房子。里面住过老一辈亲人,处了好多老邻居,发生过许多老故事。随着时代的变迁,西安人的住宅频繁地发生着迭代…
住房1.0阶段:棚户区平房
时间:改革开放前
产权归属:私有
特点:狭小简陋环境差
改革开放以前,西安人的住宅大多以棚户区平房为主。有些平房是砖砌的,有些还保留着土木结构。由于当时的收入有限,而且受计划经济制约,就算有钱也没处买修葺房屋的建筑材料,人们几乎没有改善自己居住条件的的意识。一张床睡一家人都很常见,土木结构的房子建筑简单,漏雨时有发生。最糟糕的是冬季需要用煤炉取暖,睡觉经常会遭受煤气袭扰,一不留神还会上演煤气中毒的悲剧。
西安这些老住宅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后,很多都被震裂。后来西安80年代时对唐山大地震以前的住宅陆续进行加固,提高了住宅的结构强度,基本上满足了抗震需求。
住房2.0阶段:筒子楼
时间:70~80年代
产权归属:公有制分配
特点:拥挤私密性差
到了70-80年代,西安市民的居住记忆是——筒子楼。它是那个年代中国企事业单位住房分配制度紧张的产物。“筒子楼”又称为兵营式建筑,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筒子楼”面积狭小,每个单间大约有十几个平方米的面积。卫生间都是公用的。曾经有无数的老西安人在筒子楼里结婚生子,奏鸣着锅碗瓢盆交响曲。
西安筒子楼的典型代表就是当年苏联援建的“苏式建筑”,这些建筑主要分布在西安市的东郊和西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多数已经破败不堪已经彻底荒废,也还有一些还在继续使用中。
住房3.0阶段:老小区
时间:90年代
产权归属:公有制分配+房屋产权私有
特点:私密性增强、但厨卫空间小
70年代一张床,80年底一间房,90年代要厅堂。1993年1月1日,西安市公有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实施,开启了西安房地产市场的序幕,使得西安市从福利分房方式向商品住房方式过渡。1994年,西安市政府当年为百姓做得十件实事之一的新中巷低洼棚户区拆迁改造工程启动。这一系列的政策都在改善着西安人的住宅条件。
1994年的西安,社会上公开卖的商品房很少,很多人仍然在等待着福利分房,对买房子根本没概念。但是已经有赚了好几桶金的先富起来的人他们更愿意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西门外八佳巷小区、吉祥村吉祥小区、太白立交的雅荷花园、南稍门附近的永宁小区都是那个时代的记忆。“吉祥小区我的家”,“寻梦千年,雅荷花园”这两句房地产宣传广告在当时很有名气。
住房4.0阶段:多层大房
时间:2000年以后
产权归属:房屋产权私有
特点:面积大、生活布局更合理
70~80年代住房分配制度的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设计建设住宅与使用需求成矛盾。功能分配不合理,厨卫面积过小,储藏空间不足。2000年初,中国的福利分房制度终止,直接刺激了西安的商品房市场发展,也让更多西安市民选择买个大house。
2000年以后,西安人们不但要求客厅、卧室的面积要大,而且还要采光好,并且开始接受按揭的购房方式。2003年因为非典,房子开始要求要通透,购房者对房屋的挑选水平比之前几年大大进步了。
住房5.0阶段:高层社区
时间:2005年以后
产权归属:房屋产权私有
特点:社区化管理、整体居住环境提升
2005年,西安高新、北城、曲江的区域化特点更加明显,报纸上的楼盘广告几乎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此时房地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西安房价呈现质的飞远。市民告别了买房仅仅为满足居住的时代,西安人开始追求服务更完善的高档社区化住宅。也有人囤房、炒房,把购置房屋作为投资方式。
所以,作为一个老西安,你的回忆停留在哪栋楼里?
[责任编辑 文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