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张先生从哈萨克斯坦回西安投资,取得710公交线路特许经营权。710路成为西安首批7条民营公交线路之一。
19年后,身为民营公交公司老总的他,当年的壮志在慢慢变为“明日黄花”——因亏损无法经营,710公交线路和车辆正被政府回购,他的公司也成为政府首批回购的7家之一。
曾经风光的西安民营公交企业缘何陷入重重困境?华商报记者对此展开专题调查。
“我先卖房,后又拿房产、车做抵押贷款,”年过五旬的张先生神情复杂,“目的只有一个,让公司活着,给员工发工资……可公司还欠着员工工资。”
张先生是西安得仁汽车客运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3月1日,面对华商报记者,他抽着烟,表面平静,但眼神里却透着倔强、不甘、无奈……
时代和市场催生民营公交
“我们公司是1998年取得710路的公交特许经营权的。”张先生称,这条线是西安最早的7条民营公交线路之一。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介绍,改革背景下,1993年,西安首条非公交公司直接管理的公交线路701路开通。5年后,西安公交民营化之门洞开。在改革开放号角声中,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当时,多数市民出行乘公交,城市公共交通压力超负荷。政府虽想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但资金有限,国有公交运力匮乏,无钱购车。政府便鼓励民营资本发展公交事业。在时代和市场催生下,民营公交行业诞生了。
1998年,通过审批上线的首批民营公交线路有7条:710路、711路、712路、713路、715路、716路、717路。该人士称,这7条线路大部分站点都是从城乡接合部到城市背街小巷,方便了更多人出行,票价是3站内0.5元,第4站后1元,以此类推,全程最多4.5元。
民营公交有四种运管模式
“民营公交运营管理模式基本有四种。”3月2日上午,熟悉公共交通行业的陈先生分析,最初的运营模式叫挂靠。当时,政府允许有条件的部门进行“三产”建设,取得公交线路经营权发包,而一些有眼光的老板或车主就以挂靠方式经营。车主缴车辆购置费、管理费,直接参与经营。这种模式集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小中巴为主。
第二种是承包,时间在1998年至2001年。“我们也是西安最早一批公交民营线路。”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贾铭(化名)说,“承包模式,车主都是直接经营者。丈夫开车、老婆当售票员,全家齐上阵。有一阵很普遍。”因管理水平及车主、司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业较混乱。
第三种是双向制约模式,时间在2002年至2006年。车主除了缴承包费、管理费等,最大的变化是,车主仍参与经营管理;车主和司机双向选择,强化管理、相互制约,促进了民营公交的发展。
第四种是公司独资或控股。这种模式是收回或收购车主经营权、承包权,或控股统一管理。公司占比51%,其他经营者、车主入股参与,占比49%,车主不再参与经营和管理,由公司统一管理、经营,车主只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