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瞭望讯:“汉中天坑群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世界岩溶地质研究空白,增加了生物研究原始样本,更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乃至世界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天坑群将成为我省新的旅游目的地。”在11月2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卫华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下半年汉中天坑群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正式启动以来,经过多方组织配合,目前已完成初步调查,圈定遗迹总面积约5019平方公里。而通过对600多平方公里核心区域的深入调查,在汉中南部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结合部位,新发现地质遗迹200余处,其中天坑49处(超级1个、大型17个、常规31个),直径50-100米的漏斗50余处,洞穴50余处,其它如峰丛、洼地、石林、地缝、峡谷、湖泊、石芽等岩溶地貌景观60余处。
这些遗迹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宁强县禅家岩镇、南郑县小南海镇、西乡县骆家坝镇、镇巴县三元镇四个区域。其中,镇巴县三元镇和南郑县小南海镇集中区天坑最为密集,岩溶地貌景观形态最为完整,分布有单体规模最大的镇巴圈子崖天坑、形态最典型的镇巴天悬天坑、坑底有原始森林的南郑伯牛大型天坑。另外,西乡县骆家坝镇集中区则发育有雄伟壮观的天生桥和商周时期川陕最大悬棺遗址——“神仙崖”悬棺墓。
经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实地勘查和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汉中天坑群在数量上位居世界前列,其典型性、稀有性、观赏性、完整性以及可保护性等资源禀赋优异,具备科学研究、科普教学、科考探险、观光浏览、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或价值,达到了世界级地质遗迹的标准。根据专家组的论证意见,本次发现的汉中天坑地质遗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是原始程度高。从地质遗迹本身的物质组成看,天坑、石林、溶洞等都是发育在由古老而坚硬的碳酸盐岩地层之中。这些地层成岩程度高,抗压性强,产状平缓,为其保持自然状态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从地质遗迹周边环境看,地质遗迹分布的最核心区域,地势险要,人迹罕至,岩溶系统完整,生态系统良好,各类地质遗迹均保持原始状态、自然状态、天然状态,基本未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是最为完整、最具自然状态的世界级地质遗迹。
二是科考价值大。首先,汉中天坑群是北纬32。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最北界首次发现的岩溶地质景观,也是我国岩溶台原面上发育数量最多的天坑群,对其形成机理、条件、演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将对中国南北方乃至全球古地理环境以及气候变化的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其次,汉中天坑群岩溶系统由多条干谷、洞穴等共同构成一个有序洞穴-水文地质系统,对于揭示岩溶地表水流变迁与地下河洞穴洞道发育的关系、地下形态与地表形态相互转化的关系、汉中盆地断陷与洞穴峡谷形成的关系等均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再次,天坑洞穴中保留有丰富的古地下河冲积物、次生化学沉积物以及重力崩塌堆积物等,为研究地下河演化和秦岭南部古环境变化提供了宝贵素材。另外,天坑群为某些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特殊的生态地质条件,特别是鼯鼠等濒危物种的发现,为研究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独特性提供了极佳场所。
三是开发前景好。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大巴山自西向东蜿蜒200余公里内,天坑、洞穴、地缝、峡谷、瀑布等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具有“稀、奇、峻、雄、险、秀”等特征。特别是呈带状分布有多个世界罕见、十分稀有、超大规模的天坑群,集天坑、洞穴、峡谷、溶洞、飞瀑、峰丛、洼地等浑然一体的自然风景,是开发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宝贵旅游资源,对于丰富旅游产品、挖掘旅游资源具有重大意义。其中地洞河天坑、天悬天坑、圈子崖天坑,坑壁飞瀑直下,地下暗河涌流,洞群相互连通,原始森林茂密,极具神秘感;南郑小南海大佛洞、镇巴三元金珠洞以及其他洞穴中,钟乳石形态各异、绚丽多彩、数量巨大,极具观赏性;回龙沟、白天河、西流河等峡谷,有连绵的悬崖绝壁、飞泻的泉瀑流水、多彩的花草植被,极具游览性。(记者王玮 师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