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南部,这里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属于渭北黄土高塬沟壑区。至今,这里还保留着一道最原始也是最传统的特色美食,无论年节喜事还是招待贵客亲朋,这道佳肴都必不可少。本周,小编随陕西日报传媒集团联合采访团一起走进洛川,带您寻味儿这道“陕北版老火锅”——洛川火碗。
眼睛带你看洛川
洛川,因洛河穿过而得名,因洛川会议而著名,因洛川苹果而驰名。
年末岁终,我们走进坐落于洛川县冯家村的洛川会议纪念馆大门,一面以“全民抗战走向胜利”为主题,毛泽东、张闻天、朱德、周恩来四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巨幅雕塑首先映入眼帘,令观者满腔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穿过一段小巷,走进一个小院,并不起眼但对中国革命发展历程具有重大意义的两孔窑洞展现在我们眼前,右侧是毛主席的卧室兼办公室,一尊毛主席雕像栩栩如生,刚毅的面部表情显示出了无比坚定的必胜信心;左侧为洛川会议会址,窑洞后墙正中央挂着一面历经炮火洗礼却依旧鲜艳的党旗,党旗正下方是一排条桌和两排条凳。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正是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党在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的纲领和政策,规定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确定了我军在敌后进行持久抗战的战略任务和作战方针,还根据国共两党的约定,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听着讲解员解说,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听到了从这里发出的每一个团结抗战、震撼鼓舞的民族强音。
走出纪念馆,回望“全民抗战走向胜利”主题雕塑,我们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战争的硝烟虽已消散,但历史的记忆依然萦绕心头。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和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也激发出全民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坚强意志。
舌尖带你咥洛川
对于第一次来洛川的人们,当地人都会推荐一道叫作“火碗”的美食。
由洛川县城驱车20分钟,便来到了洛川县凤栖镇的谷咀新村的小会农家乐,在这里我们寻访了80岁高龄依然能做一手地道火碗的梁茆丹老人。刚进院门,身着大红色民族风夹袄精神矍铄的梁奶奶,便笑容满面地将我们迎进院里。
据梁奶奶介绍,之所以叫“火碗”,是相对较小可以做好后直接端上餐桌,甚至可以端起来吃。火碗器皿的制作材料也和一般火锅不同,洛川当地人喜欢用砂陶质地的火碗,是以黑砂、石英、长石、粘土等原料配合成的陶制品,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具有通气性、吸附性、传热均匀及散热慢等特点,而且不含任何对人体有害的元素,煎、煮、炖、烧不会引起质变,营养不易流失。这火碗的样子和老北京的火锅差不多,火碗中间有个火塘,里面可以燃放苹果木炭,火塘的上部就是碗,是码放食材的地方,火塘里的木炭能均衡而持久地传递热量。说话期间,梁奶奶已从盆中选出一块上好的熟五花肉,只见她左手轻点手指于肉边缘,右手握刀稳稳切下,一片薄如纸片、晶莹剔透、肥瘦均匀的五花肉就切好了。梁奶奶告诉我们,传统火碗选取豆腐、白萝卜片、粉条及卤好的五花肉片四种食材。一种食材码放一层,萝卜片不易糊锅码在最底下,五花肉片盖在最上面一层,而且要切的薄若纸张、半透明为最佳,汤底则是用老母鸡肉熬制的高汤。说着,梁奶奶便加好汤底又在五花肉上铺一层油泼辣椒,并撒上了葱花、香菜和辣椒碎,用盖子盖住加上烧好的木炭后,就可端上桌享用了。用舌尖尝一口煨出的汤汁,顿觉鲜醇爽口,夹一片肉片在火塘壁上来回涮几下,一是涮去多余汤汁,二是涮过后肉片还有烧烤的焦香味;而豆腐、萝卜、粉条等素菜在吸足了肉汤后,质地酥烂,香味更加浓郁。寒冷的冬天,一桌人围着沸腾的火碗,再就着椒叶馍、玉米馍、荞面卷、黄黄馍等陕北特有的地方风味杂粮面食,让吃腻了各色酒楼滋味的都市人在这里找回了家乡的味道。
文化带你品洛川
尝罢美食,时近正午,阳光洒遍这个极富地方特色的农家小院,沐浴着冬日暖阳,梁奶奶坐在院中摇椅上,与我们聊起了洛川吃火碗的讲究。
旧时洛川地域,普通百姓唯有过年的时候一家人才会吃上一次火碗,还有就是娶新媳妇的第二天一早,男方家要准备两个火碗招待女方陪嫁亲戚,并且要揭开火碗盖子,俗称“揭火碗”,让女方亲戚享用,一来寓意好事成双,二来象征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这种习俗流传至今。现在,外地亲朋贵客来访,洛川人必然要点上一道热气腾腾的火碗招待。2014年,洛川火碗进入县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洛川继承和发扬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美食。
除了美食文化,洛川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有剪纸、刺绣、面花、皮影、蹩鼓、树皮画等,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洛川也是世界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宝地出宝果,所产苹果果型端庄、色艳味浓、品质优良、绿色安全,洛川因此享有“苹果之乡”美誉。红色的圣地,红色的美食,红色的苹果,这就是洛川人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悟红色历史,尝甜美苹果,咥红火美食,大美洛川等你来!
[责任编辑 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