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第四年,在刚刚结束的陕西“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规则体系、政府监管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通关机制,搭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口岸‘一站式作业’。”这些表述引起了参加陕西“两会”代表和委员的关注,就如何把握新机遇,推进陕西发展,记者采访了曾参加“两会”的专家和企业家。
投资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不能头脑发热
省工商联原副主席、高级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挺毅
陕西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上“一带一路”应该在产能,新型现代农牧业、深加工,高科技技术,交通设施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人文交流,民族用品、清真食品等方面加强合作。比如说在现代农牧业方面,我们可以和新疆、中亚、中东甚至欧洲合作,寻找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区开发项目,这个合作不仅是指人家向我们学习,我们也应该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双方要共同协作发展;在技术方面同样如此,像新加坡、印度、乌克兰等国都有自己的先进技术,我们都应该多学习交流合作;另外在国际物流大通道的推进方面,还缺乏一个贯通“一带一路”的交通大动脉,西安在这方面还大有可为;在人文交流上,可以互派留学生共同学习,这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我们应该把打造“一带一路”当做一个大品牌共同推进,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自我约束、自我改善,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仔细探路,投资建设不能头脑发热,盲目开发;二是要循序进行,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应分层次进行;三是要学习、熟悉国外的文化、法律和习俗,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出现;四是要注意不能把国内的错误做法带到国外去,要保护国家、民族的形象,传播正能量。
加强同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合作
陕西亿杰控股集团董事长 陈高志
2017年陕西“两会”确定的关于深入融合“一带一路”大格局等相关政策与精神不断推动实施,作为民营企业,要在2017年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实现长足发展:一是要深入学习中央、省、市有关助推“一带一路”发展的文件及会议精神,主动建言献策“一带一路”发展规划,积极参加有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商协会组织,参加在陕举办的国际性重要经贸、文化活动,创新变革,借梯登高,协作共享;二是积极参与政府重视并投资的大型项目,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持续引进并培养高端人才,广泛涉足更多的新经济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国有企业“抱团取暖”,对接有经验的央企实现“借船出海”,联络金融机构进行“互助帮扶”,实现资源整合,抢滩登陆。第三,借助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等建设的良好契机,参与“走出去”和“引进来”,注重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建立跨国合作,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与国际贸易,探索包括文化旅游、教育信息、科技金融在内的国际交流合作新方式,讲好陕西故事、宣传好陕西文化,稳中求进。
建议我省在国外设立产业园 抱团发展
陕西省中小企业协会会长、西安印包集团董事长 袁学武
2017年,将是陕西“大开放”的元年,自贸区的挂牌运营使陕西开放度达到前所未有水平。随着“陆空”运输大通道建成运用,陕西企业产品走出去更加便捷。“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陕西企业走出去,更深程度参与国际分工,把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生产基地由陕西扩散到中亚乃至欧洲和世界各地。陕西企业家的国际视野开始提升,陕西企业国际化水平开始起步。2017年陕西企业提升国际化水平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扩大产品出口渠道,除巩固和扩大传统出口用户外,要利用跨境电商渠道,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加大对中东、中亚乃至欧洲市场开发力度。同时利用陕西企业加工能力強,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和“长安号”国际货运专列的便捷,承接国外产品订单。二是陕西的优质企业在自己企业国内市场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可以国外投资建厂,为了防范国际投资风险,可以考虑先在我省拟在国外建设的几个产业园区内投资建厂,抱团发展。三是我省的龙头骨干企业或上市公司,结合企业发展,到境外特别是欧洲并购企业,进行产业国际布局,这是我省企业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最高境界。 (文/邵贝真 王栋)
[责任编辑 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