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饮水安全两年建设任务一年完成
2015年,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方案提出,提高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和水质达标率,2017年前解决建档立卡1107个贫困村、26万贫困户、118万人的饮水安全不稳定问题。在水利人的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下,这一目标任务于2016年底提前一年完成!
随着精准扶贫农村饮水安全任务的完成,我省郑重宣告,基本建成以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分散供水工程为辅的农村安全饮水供水网络体系。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也由工程建设全面转入巩固成果,提升运行管理水平阶段。对“十年九旱”的甘肃来说,这意味着,从此,在正常情况下,全省能够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树立“一号工程”意识,省水利厅把脱贫攻坚的责任和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中。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省水利厅结合“十三五”农村饮水巩固提升规划,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的饮水不稳定问题,在12个市州、54个县区全力推进贫困村饮水工程建设。
我省创新机制,在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的基础上,整合财政、扶贫、水利资金5.6亿元,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并大胆改革,利用水利投融资平台向政策性银行贷款5.44亿元,大力支持饮水工程建设,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减轻市县配套压力,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年内全省共落实投资13.04亿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445处,分散供水工程2.54万处。
按照底数清、问题清、任务清、对策清的要求,省水利厅开发建设了全国首个农村饮水安全到户、到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该平台围绕“1+17”精准扶贫方案的实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横向到工程,纵向到农户”,对全省485万农村用水户、1992万农村人口的用水信息,以及各地已建供水工程的供水情况进行详细的摸底登记,使我省真正理清农民用水的“台账”。从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进行精准化管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指导项目精准落地、精准推进,为解决贫困人口饮水问题实行“滴灌式”精准对接创造了条件,提升农村供水工程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
“互联网+水利”催生的这一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大数据库,还在实现省、市、县各级相关部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以县级平台为基础,向社会公开县域内所有供水工程的覆盖范围、供水人口饮水现状,以及管理责任人名单和联系方式等信息,既为群众反映、咨询和解决饮水方面的问题提供方便,又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借助“互联网+”快车道,该平台还将开发在线水质监测,远程监测各地水厂供水水质,确保水质检测常态化、全覆盖,让群众吃上放心水。并与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数据共享,通过对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规划实施提供事先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评估等监管功能。
2016年,我省还将年度水利总投入的90%用于扶贫攻坚,重点用于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重点项目、农田水利、防洪减灾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甘南州引洮入潭、武威市天祝县南阳山生态移民供水等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引洮济合等工程加快推进。同时,汇聚全行业之力深入开展双联行动,筹集资金451万元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完善,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要害问题。
重大水利项目建设频奏凯歌
一年来,甘肃省把列入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工程建设范围的水利项目作为重中之重推进,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对建设进度滞后的县(市、区)政府进行约谈;省水利厅先后召开了6次水利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建设调度会议,以及引洮二期工程建设、黄河干流治理等多个专项会议,派出6批25路督查组到一线督导,督促各地加快项目建设进度。2016年,全省新开工亿元以上水利项目11项,总投资规模53.5亿元。
对照水利部确定的2016年20项重大工程开工的工作目标,我省加快推进民勤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工程于2016年2月开工建设,成为当年全国第一个新开工的国列重大水利项目。2016年工程已完成投资2.3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98%,水库清淤、坝体加高等主要建设内容已完工,得到水利部充分肯定。
引洮河清流,解陇中之渴。引洮供水工程,这一甘肃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在一期工程宣告正式通水后,二期工程又吹响了强劲的进军号角。
面对省委、省政府的重托与信任,面对陇中干旱地区群众期盼的眼神,省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加大技术勘测论证,超前应对可能出现的施工难题,紧锣密鼓地打响了攻坚战。为了实现“安全、质量、投资及进度”既定控制目标,他们在二期工程主体工程施工项目的招标中,创新引进“摇号法”招标;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管理经验,认真贯彻落实“小业主、大监理”的管理模式;创新性地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进一步调整优化施工方案……
一系列的创新之举,使得2016年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建设进度全线加快。截至2016年底,累计完成隧洞掘进142公里,占隧洞总长的38%。已贯通隧洞16条,其中总干渠3条,干渠10条,供水管线3条。
2000多年前,天水因“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而得名。如今,天水缺的正是“天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水量的五分之一。为了解决城区60多万人的吃水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水市在城区陆续开采了3处地下水水源地。但面对城市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这3处地下水水源只是杯水车薪。
为了从根本上解天水之“渴”,甘肃水利人写就了我省水利改革发展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崭新篇章——通过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天水城区引洮供水工程成为我省第一个落实资本金制度、第一个企业为项目法人、第一个企业运营的水利项目。
2016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天水城区引洮供水工程终于拿下了征地拆迁量极大的这一“拦路虎”,实现了全面开工。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但是,长期以来,黄河甘肃段的防洪设施极其薄弱。2012年7月至9月,受黄河干流持续大流量行洪影响,沿岸4个市州、15个县(市、区)大量耕地、草场被淹,基础设施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为改善黄河干流水情水势,保障沿黄经济核心区和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建设,2015年,黄河干流甘肃段防洪治理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这一被国务院确定为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总投资33.98亿元的水利工程,累计完成堤防护岸140公里,占总建设任务333公里的42%。
2016年,水利人砥砺奋进、不辱使命,破解多重制约因素,推动形成部门工作合力,持续推进重大工程建设。2016年,引黄济临、临洮县东南部供水工程建成通水,会宁北部供水水源工程具备通水条件,兰州新区石门沟2号、3号水库建成蓄水,引大渠道除险加固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
与此同时,白龙江引水工程规划报告于上报水利部待批,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引哈济党、马莲河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农田水利建设再谱新曲
应对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频繁发生的旱灾,根本出路在于节水。2016年,我省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作为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工程。我省依托国家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抗旱引提调水源工程,在河西走廊和沿黄灌区、陇中东南部地区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6万亩,全省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646万亩。国家下达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如期完成,灌区灌溉保证率进一步提高。
为了推动农业高效节水发展,我省着力从体制机制上加以创新。在项目实施中,将高效节水工程建设与水权改革、节水总量、土地流转、产业布局、节水措施、合作组织及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水价改革相结合,形成了以建促管、以建促改、以改促建、建管并重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管理新机制。开发建设了“甘肃省高效节水灌溉信息管理系统”,对项目建设实行“四至坐标”定位管理,精心选择项目实施区域,严把工程建设各个关口,积极落实工程建设和建后运行管护主体,确保项目建得成,管得好,长久发挥效益。
我省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此,我省开展了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规模化水土治理工程。去年,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11平方公里,新修梯田97万亩,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2000平方公里、80万亩的建设任务。
去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牢固树立“抗大旱、防大汛、减大灾”的思想,超前部署、精心组织、科学应对,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团结奋战,最大程度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保障了防洪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重大胜利。全年争取中央抗旱防汛补助资金9600万元,支持各地开展抗旱减灾和水毁工程修复。岷漳地震水利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