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家顺,字迦舜,号逸山;1955年生于江苏镇江。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师从赵朴初、刘炳森、王任诸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茶禅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族书画院副院长,北京市西城区文联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
宗家顺先生自幼喜爱书法,1977年至2005年拜著名书画家刘炳森先生为师学习书法;1982年后,又向著名书画家王任先生学习书法、绘画和篆刻。1986年至1992年底,在赵朴初先生身旁做秘书工作,长时间向先生学习儒学、佛学、书法和诗词。佛法的空灵,给予他极大地启迪,以致人品与书品皆臻上乘。
宗家顺先生是著名的书法艺术家,他擅长行书和隶属,兼作楷、草,其书法风格的显著特点是静穆儒雅,禅意和书卷气极浓。行书在继承赵朴初先生书法精髓的基础上,博采众家,形成了自家简静平和、凝重文雅的面貌;隶书沉稳厚重、俊逸洒脱。
他的书法作品,除经常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大奖外,亦在日本、澳大利亚、香港和内地多次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因此,他的书法艺术,为国内外书法界和收藏界人士熟悉和称道,享有很高的声誉。
宗家顺先生为许多佛教寺院题写匾额及抱柱楹联;其作品被艺术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家、中外学者、友人等收藏。
书写禅意的生命——读宗家顺的书法艺术
圣凯(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汉字,取法于天地万物之形象;而汉字的书写,却是人的生命运动。佛法,是佛陀于菩提树下所觉悟的宇宙人生真理。所以,书法是生命的书写,佛法是生命的觉悟,二者皆从生命出发,又回到生命自身。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生命是整体的呈现,书法作品则是书法家的生命流露;书法创作对于书法家来说,更是一种修炼;而书法传世,其意义不仅在于收藏、欣赏,更是书法家的生命分享。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生命是最可贵的,所有的生命皆呈现于这个世间,都应该去修炼,都应该和别人去分享自己的生命。所有人应该要认识到这一点。
东汉末年,佛法传入中国,经典的翻译、流通全凭抄写、雕刻,造像题记、寺院碑联、高僧著作、酬唱书信往来皆依书法而行,同时宗教信仰的虔诚、高僧的人文素养、修行的超脱境界使中国佛教书法有其独自的特色;禅宗盛行后,禅宗与书法的交织融会,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奇葩。佛法与书法的结缘,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自然而然的,二者互为影响,古今不绝。
宗家顺先生,号逸山,字迦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担任中国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西城区文联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书法画联谊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书画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等职。2005年至今,结缘于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缘已深,情已浓,故著小文彰其禅意生命,以此纪念彼此的生命情谊。
一、禅意生命的流露与呈现
书法,不仅是一种“法”,因为“法”则意味着规范、法度,更是一种“道”——生命之道。生命之道,离不开理、性、情,书法亦是生命的本心、境界的呈现与流露。境界作为人类精神活动所引发的体验,禅与书法的共同基础都是“有情”。如刘煕载说:“笔情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禅与书法,都十分强调“心”的重要作用。禅要洞彻生命的本质,明心见性,将生命与宇宙、自然合为一;书法是表现生命的艺术,要写心写性,汉字既来源于宇宙、自然,汉字与生命合一,亦即生命与宇宙、自然合一,因此禅与书法在生命的境界上是相通的。
同时,某种书法风格的形成,也是书法家生命历程的呈现。这是一种整体的呈现,不仅呈现了书法家临贴研习的过程,也与他的生活、工作、环境息息相关,即艺术是来源于生活。所以,一笔一勾不仅呈现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更流露其独具的生命境界。
王国维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人间词话删稿》十三)“有境界”不仅是艺术的审美诉求,更是生命的重要核心。书写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艺术的境界,如弘一大师的书法就被认为是“滤尽尘烟,平和简静,超逸绝伦”,这既是他出家生活的写照,也是他出家后心灵境界的真实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