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融”在徐汇 ——以“徐汇模式”创造性开展双拥工作

2015-06-18 16:04:44来源:解放日报
融,既是动词也是形容词,既是徐汇双拥的工作方式也是徐汇双拥的工作成果。认识到“融”的多层含义,也就进入了考察徐汇双拥的多重视域。

在每年的“五一”、“八一”等节庆期间,在徐家汇商圈繁华的港汇广场,军地双方文艺团队都会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大量市民驻足观看并参与互动。与此相配合,广场LED巨屏、商圈WIFI登陆页面等也是军民互动的舞台,军人和群众在各种文体活动和日常细节中加深了解,形成了融洽共处的局面。

而“‘光荣使命’国防电竞赛”的举办,则成为近年来徐汇双拥的一个高光时刻。它不仅被徐汇双拥工作者所铭记,也成为徐家汇商圈游客和白领们的一段美好回忆。南京军区政治部文网中心与巨人网络研发的全军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军事网络游戏“光荣使命”,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在繁华闹市。36支地方白领战队和16支部队战队参赛,最终的总决赛在港汇广场的巨型屏幕上现场直播。人潮涌动,欢声四起。军人和群众,在国防电竞赛的现场不分彼此。

今天看来,此次电竞赛的举办具有多重含义。它是南京军区政治部文网中心、巨人网络、徐家汇商城集团在徐汇区牵头下一次军队、政府、商界的典型跨界合作,它也是“徐家汇双拥商圈”品牌内涵的一次强力释放; 它是国防教育、双拥宣教在现代都市环境下的一次积极探索,也是白领、军人在内所有年轻人在双拥范畴内的一次集体嘉年华。

由此可见,在徐汇双拥的模式下,无论什么类型的比赛,结果并不重要,军地、军民的融洽、社会的和谐才是真正的果实。

“融”和“荣”的互文——拓展双拥的精神维度

融即是荣。社会效应在军营中放大,国防意识在社会中闪光。双拥进入更高的精神层面,军民互文,互相荣耀。

在徐汇区,双拥工作向来重视精神性的维度。优抚双拥对象,注重精神慰藉,徐汇区组织优抚对象多次召开座谈,并针对年迈的老兵们开展了征文比赛。与其说是征文,不如说是一次社会性的田野调查,是一次口述革命史的文献性抢救整理。这些成果最终被编撰为《追寻红色的记忆》,这本书作为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优秀读本赠送社区、部队和学校。

在徐汇区,双拥工作也历来重视情感性的关怀。天平街道的“兵妈妈”们,几十年如一日和外出参军的沪籍军人通信,送去家的问候。同时也推己及人,用母性的关怀让外地驻沪官兵在徐汇找到家的温暖。而与此同时,军人的精神温度也在温暖着居民。南京军区某部的官兵长期以来与敬老院对口双拥。不仅是逢年过节探望、为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等“老三篇”。若没有满满的爱意,没有发自内心的关怀,就不可能有那么一本由老人们的各种瞬间凝聚而成的相册。那些年轻的官兵,对老人的关爱是真正“走心”的。

在徐汇区,更诞生了第一个以军旅精神为建校核心的龙南少年军校。作为实施青少年国防教育、开展双拥活动的载体和品牌,这所军校与少先队的组织形式融合为一体,已经成为享有盛誉的德育标杆。龙南少年军校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作为试点它率先探索军校式的管理模式。军校成立了军乐鼓号队、卫生救护包扎队、军体操表演队等团队。

2014年,在区双拥办、教育局及相关部队的支持下,由学校教师自主编写了全国首套5本军校教材读本,填补了少年军校校本教材的空白。今年,龙南少年军校又与南京政治学院上海研究生大队共建,为少年军校配置了32名校外辅导员,成立了以革命英雄命名的班级团体。每班两名军人辅导员进入学习生活,将军旅精神的锤炼纳入少年学子人格养成的进程,无论对学生而言还是对当前的教育模式而言,其影响必将深远。而“存志气、具勇气、树正气、求大气”的校训,不仅仅是军校对学子的严格期许,更是对当代少年全面的国防意识灌输,更是刚强的军旅气质对当代社会的一次精神反哺。

龙南少年军校确乎具备徐汇双拥“融”的特质。它是徐汇双拥融汇社会资源的结果,也是军旅与社会融合的交接点; 它是少年欢快成长的校园,也是双拥事业为未来埋下的铺垫;它是徐汇双拥在全国的首创,也是徐汇双拥众多首创中的一个缩影。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