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打通军民互动通道
融是融合,是乐曲的合奏,是社会的和谐。社会没有围墙,军营也并不神秘。徐汇双拥始终致力于打通军民交流的通道,让军队和地方、军人和百姓互相融合。
融合正在海军消磁站内进行。
徐汇区投资近100万元建设了篮球场、羽毛球馆、微型电影院、多功能活动室、双拥文化长廊……这些设施构成了徐汇区双拥文化广场。在定期的军营开放日,周边居民可以走进军营、了解军营,零距离接触军旅生活。而这些活动场地和设施,也成了军民共享的资源。在双拥文化广场建成后,徐汇区举办了多次军民共建的活动和赛事,组织了两期青少年军营夏令营活动。双拥广场逐步被打造成一个集国防教育宣传点、社区文化活动点、军体素质培训点为一体的场所。
融合也正在慈善活动中发生。
“慈善进军营”是徐汇区双拥工作的又一举措。在“人人可慈善,行行能慈善”的理念指引下,徐汇区将慈善文化引入了军营。军人不仅是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更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不可或缺的践行主体。驻区部队每年参与蓝天下至爱慈善活动,参与慈善捐款;军地携手,还创立了驻徐汇区部队爱心基金,并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军地双方共同出资,援建了云南徐屏双拥希望小学(徐屏少年军校),认领贫困生,确保学校可持续建设; 组建部队医疗小分队赴云南贫困山区医疗巡诊; 参与徐汇区慈善项目的开展;建立上海铁路南站志愿者服务队;所有的消防部队与敬老院全覆盖,所有的驻区部队与敬老院全覆盖,推进“军徽映夕阳”建设……当“慈善进军营”日益常态化,徐汇区多了一支既刚强能战又充满爱心的“绿色志愿者”队伍。
而融合更在徐汇区的繁华闹市中上演。
在云集了数千家单位、包括众多世界五百强在内的徐家汇商圈,有着众多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将这些高素质人群融合到双拥工作中来,是徐汇区近年来的一个工作要点。发动商圈内企业参与、街道和双拥办共同出资建立“徐家汇双拥商圈拥军优属基金”、引导企业参与对优抚对象的关爱工作、举办迎元宵优抚对象座谈会、共同走访困难家庭、2013年和2014年与徐家汇商城一起连续推出商城拥军优属纪念卡为优抚对象提供各项便利……商圈不光是商业圈,更是徐汇双拥的“双拥融合圈”。
驻区部队也不甘落后,投入到双拥商圈的建设和平安守护中来。武警徐汇巡逻中队在商圈执勤中勇于探索,逐步形成军、警、民联防群治的工作格局; 徐汇消防支队针对商圈内高楼多的特点,主动出击,组建了10支楼宇消防志愿者队伍; 武警几个中队每月定期在商圈内开展学雷锋活动,彰显人民子弟兵的良好形象。
交通要津上海铁路南站,既是上海西南的客运圈,又是另一个“双拥融合圈”。作为客流量巨大的上海门户,上海南站早已被打造成徐汇双拥的前沿阵地和重要品牌。上海铁路南站、漕河泾街道、武警徐汇支队五中队、上海警备区船艇大队共同签订了共建协议,共同做好上海铁路南站周边的宣传氛围,并在南站为驻区部队提供出行便利,在候车室、售票处提供军人便利服务,并在南站设置了双拥便民服务岗。武警徐汇支队五中队、上海警备区船艇大队每月定期参与铁路南站学雷锋小组活动,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提供服务的同时,保障铁路南站的安全。
徐家汇双拥商圈和铁路上海南站双拥圈,今天已经成为徐汇区的两个“双拥圈”。而纵观徐汇区的整体双拥工作,看似举措繁多、各不相同,其实融合更多社会阶层,融合更多社会资源,在全新的宣教模式下形成双拥的新力量,却是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
融洽——军民互动的常态化、广泛化
融是融洽,是相视一笑,是其乐融融,是人与人的共鸣,是军装和时装的交响。在徐汇区,驻地官兵和区内群众互动频繁,相处融洽。这得益于双拥的全平台,得益于两个双拥圈的运作,得益于全天候全层级覆盖的双拥活动。
四年来,仅在双拥俱乐部框架内就已经开展了军民共同参与的3届足球大赛、3届乒乓大赛、2届拔河大赛、3届摄影大赛、2届卡拉OK大赛等众多的“双拥杯”文体活动,直接参与的军民逾1000人次。
为了助力驻区官兵的军营文化建设,徐汇区发动街道社区与驻区部队共同开展“一队一品”的多元化文体活动,也曾先后举办了2届“‘舞’动军营”大赛,深得官兵喜爱,成为徐汇军营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
此外,双拥讲坛也是双拥俱乐部又一独具特色的活动。徐汇区举办了“军民同学十八大、美好和谐在身边”五个一系列活动,即一次公益活动、一次走进敬老院活动、一场专题讲座、一次军地座谈交流、一篇心得体会。召开军民同学十八大专题报告会,军地联合组织学习十八大精神座谈交流会,分别从各自不同的学习、工作和理解角度,畅谈对十八大顺利召开的感悟,军地双方同学共育、融洽和谐。同时,还邀请罗援将军作《周边形势和国家软实力建设》讲座,邀请曹鹏老师作《交响乐鉴赏》讲座。有文有武,相得益彰,这既是徐汇双拥的活动内容,也是徐汇双拥的深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