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大战略: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抉择

2015-06-18 14:33:01来源:解放军报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军民结合的抗日根据地建设成为战胜日本侵略者的财力物力人力保障基地——

绝处逢生 伟大创举

充分的物资供给和后勤保障是战争胜利的物质保证,这是被中外战争史多次证明的规律。

为了有足够的力量抗击日本侵略者,毛泽东明确提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他说,根据地也就是游击战争的后方,根据地的最大作用之一,就在于长期供应与补充敌后抗日部队的财力、物力、人力。

针对华北地区的严峻形势,周恩来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各部队的后方,要有源源不断的后方接济,在困难时要独立自给。”有了这样的后方基地,人民军队不仅在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进退自如,而且在后勤保障上更是粮弹有继、兵源充裕;同时,根据地的建设,使得敌后作战部队的供应、救护、运输和修理等工作有了可靠的依托并形成了军民结合的保障体系。事实证明,军民结合的抗日根据地建设成为战胜日本侵略者的重要财力、物力和人力基地,并成为后来赢得全国解放的基础和依托。

经济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巩固和发展的关键。各抗日根据地首先从加强农业生产入手,广泛开展劳动互助合作运动,提高劳动生产率,组织军民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40年与1937年相比,陕甘宁边区耕地面积增加30%以上,粮食产量由110万石增加到160万石。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大增加了根据地的粮食、棉花等物资的供给能力。

除了农业之外,根据地的工商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在陕甘宁边区,1938年前所需工业品几乎全部靠外部输入,工厂职工不过270人,到1939年也只有700人。经过加速发展,到1941年,已经有纺织、造纸、木器、机修、军工、印刷、皮革、面粉等各种工厂97个,职工人数达7000余人,到1944年,工厂发展到103个,职工达1.2万人,并出现了近代重工业——关中炼铁厂,不少产品达到了自给或半自给。山东根据地从1942年起,除军工外,也先后建立起了纺织、丝绸、肥皂、工具、化工等工厂共计88个。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开始建立起自主的军民兼顾的工业体系。

抗日战争中的大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战争的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问题,还成为中国共产党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的成功典范。毛泽东为大生产运动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原则,并指出“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口号才是正确的口号。”

在这里,毛泽东强调的公私关系和军民关系是一致的,都是指政府、军队、机关、学校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当时,公营经济是指政府、军队、机关、学校所经营的农、工、商业,它是为了解决党、政、军、学人员本身的一部分生活费和事业费的需要,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民营经济是指一切人民群众私人的农工商业,它一方面解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一方面又以赋税的形式援助政府和军队,支持革命战争的需要。所以发展经济必须兼顾公营民营两个方面,才能既达到支持长期战争,又改善人民生活这两个目的。

正是通过这样的民众动员,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广大民众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为战争提供物资支持,担负后勤保障任务。积极参加运输队和担架队,运送物资,救治伤员,直接或间接地援助军队作战。正是动员了根据地的老百姓,才使得人民军队在战争中获得了必要的补给,弥补了武器装备落后的缺陷,从而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创新。其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在经济极其困难、物资供应极其不易的情况下,以军民结合、共融共建的方式,为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这当然也是在当时战争形势和物质条件十分匮乏情况下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但其中蕴涵的重要内涵,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超智慧和伟大创举,闪耀着时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