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40年拥军情:一位老百姓和一支部队的成长

2015-07-28 15:28:27来源:央广军事
40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如今垂垂老矣,历久不变的,是老包对部队诚挚和传奇般的拥军情。

\

老包给战士削芒果吃。

央广网北京7月27日消息 (谭斌强)中越边境,滇越铁路河口瑶族自治县山腰火车站旁,一座小山冈上长着高大的芒果树和柚子树,果树旁有几间简陋的房子,59岁的老包就住在这里。

  7月末,是河口一年最热的时节。刚吃过早点,亚热带火辣的太阳照在新熟的芒果上,老包往脖项上伸手一摸,便甩出一把汗。他突然想起来,昨夜包的粽子要送到部队去,便急匆匆拾掇去了。下山,顺滇越铁路走两百米,再上到另一座山头上,云南边防总队河口边防检查站山腰分站便驻扎在这里。

  1975年的山腰,虽然到处都是待垦的荒地,但边境动荡,社情复杂,为了讨生计,老包跟着家人从马关来到这里。风吹雨打,年矢每催,老包由搬运工到水泥厂工人,再干到厂长,后来又当上农场党支部书记。从来到山腰,他就跟附近的部队走得很熟,是部队选出来的群众联络员。老包本名周选明,正因为他公道正派、刚正不阿的性格,人们说他像“包公”,后来干脆就叫老包。没多少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只知道他是个边境通,哪个时节哪块地里生长什么,哪条沟沟坎坎会通向哪里,他了如指掌。

  40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如今垂垂老矣,历久不变的,是老包对部队诚挚和传奇般的拥军情。

  当年的不解之缘

  1982年秋季的一天中午,26岁的老包从水泥厂下班回家,正在院里的土灶上同工友们做饭。这时,透过柴火的烟雾,老包看见几个穿橄榄绿军装的人远远地朝这边走来。带队的警官陈永龙走了过来,口焦舌燥地说:“老乡,我们是河口边防检查站派到这边驻勤的,有水吗,舀一瓢喝喝?”那时,老包还住在另一座山冈上,石棉瓦房是工友们自己盖的,房子后面就有一处泉眼。老包听罢,赶紧取来一个葫芦瓢,把战士们带到后院:“这水很干净,你们随便喝吧。”

  这批边防官兵是顺着滇越铁路从河口走到山腰的,算是山腰这地方最早出现的边防警察。为加强边境管控,上级要求,1982年秋季开始对山腰实施边境设防,打击边境贩枪贩毒和走私偷渡活动。那天,当警官陈永龙问附近哪里有饭馆时,老包瞅了一眼他锅里的水煮肉片,而后干脆地说:“就同我们一起吃吧。”

  老包后来说,那时候的山腰火车站,连个小卖部都找不着,去哪里找饭馆,边防警察是为了老百姓来守边的,吃餐饭有什么不可。

  那顿饭上,几个年轻工友和边防军人坐在石凳子上,吃着简单的饭菜,喝着农家的苞谷酒,探讨边情,憧憬理想,人人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后来,老包干脆招呼几个工友,腾出一间房子来,供巡边的官兵们午休。不多时日,边防官兵扛来大米面条同工友们一起搭伙,大家轮流做饭,闲暇去山里摘野菜,老包经常给部队带路巡逻,把边境线拉网式地踩了个遍。在边防官兵的日夜守卫下,边境状况逐步好转,老百姓在田园里自由自在的种地养殖,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十几年。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