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老兵故事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老兵16岁加入新四军还没枪高 照样扛枪向前(图)

2015-07-27 13:56:26来源:广州日报

\

马益德老人

\

这张相片是1945年12月底马益德在东北辽宁康平养伤时留影,当时只有17岁的马益德时任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一团卫生队卫生员

三名来自江苏的新四军抗战老兵讲述当年抗战故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队伍中,有这样一群人,因为年纪小和战斗需要,他们没能在抗日的最前线手刃敌人,但他们仍然以自己的力量,怀着赤诚的爱国之心,支持着前线队伍奋勇杀敌。

他们中,有人用年幼瘦弱的脊背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战士的生命,有人不足枪高却照样扛枪向前,有人活跃在文艺队伍中在前线慰劳战友、在百姓中宣传抗日……他们是卫生员、看护员、文艺兵,也是新四军抗日的最坚实后盾。

马益德:1928年3月出生,江苏建湖人,1944年2月入伍,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历任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一团卫生队战士、看护员、卫生员、营卫生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一二七师野战医院主治医生、办公室主任、三三二坦克团和三七九团卫生所主任、一九九医院副院长等职。1983年享受副师待遇离休,曾荣立独立功勋荣誉等7枚勋、奖、证章。

“15岁入伍后,我就成为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一团卫生队的看护员,在战斗激烈的火线上把伤员背下战场,让他们能够被转入后方接受治疗。”在87岁的马益德心里,72年前的往事还历历在目,他曾经用自己年幼瘦弱的脊背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战士的生命。

直到现在,马益德还珍藏着做卫生队看护员时拍下的第一张照片,那一年,他17岁,这张照片已经发黄,照片边框有被子弹打伤的痕迹,照片上的他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年轻的目光却坚定有力,这张照片被他称作“最可贵的珍品”。

国仇家恨 让他义无反顾参军

马益德1928年3月出生,江苏建湖人,1944年2月入伍,194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他历任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一团卫生队战士、看护员、卫生员、营卫生所所长。

“我参军的时候才15岁。”马益德说,他自幼在农村生活,家乡距离日军的据点只有5里路,日军常常到他的家乡扫荡。日军的扫荡实行“三光”政策,烧掉农民的房子,农民们只好在白天把房子拆掉,等日军扫荡回去之后,晚上又把房子搭起来。

为了保住粮食不被日军抢走,农民们把粮食装进瓦坛里,埋在地下。但是埋了3个月,等挖出来的时候粮食都变质了,吃不了了。“那个时候真是民不聊生,我们都十分痛恨日军。”

那个时候,乡里不仅有日军,还有土匪,马益德表姐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被土匪抢走了,表姐向土匪要粮食,谁料被土匪残忍打死。“新四军在乡里驻扎,消灭了土匪,国仇家恨让我铁了心的跟新四军走。参军后,我站岗、放哨,一边上学一边革命。”马益德说。

马益德的家乡毗邻东海,他说,抗战时期家乡海岸线没有堤坝,发生海啸时,农田全部都被淹没了,农民们颗粒无收。新四军花了三四年,发动群众在东海沿岸造堤坝,抗御海啸。新四军还让大家围海造田,造福于乡里百姓,大家都很拥戴新四军。后来,新四军来到马益德所在的村庄驻扎,他们发动群众抗战,实行减租减息,年轻的马益德一心想成为新四军的一员。

没有担架 他就背着伤员下火线

参军后,马益德成了一名卫生队看护员,他的职责就是抢救伤员,把伤员从前线背下来,转向后方医院接受救治。

“那个时候没有担架,只能靠背。”马益德说,他跟着战士们一起冲锋陷阵,看到有战士受伤倒下,他就匍匐爬到战士身边,在同志们的掩护下,他背起受伤的战士就往后方跑。

马益德清楚地记得,1944年秋天,在江苏扶林县被日军占领了几年的据点发生了一场战斗,在冲锋的时候,有同志喊冲锋口号:“大家冲啊!有救死扶伤的卫生员给我们保驾啊!”这句话一直温暖着马益德的心,让他意识到卫生员在战士们的心里有多重要。

马益德说,除了背伤员下火线,他们还会在后方给伤员洗伤口、换药、打针、洗澡等。让他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有一次他跟着部队上前线,当时部队被敌人封锁,他背着伤员冲过敌人封锁线时,子弹穿透了他的挎包,挎包里被他称作“最可贵的珍品”的照片被子弹打烂了一边,当他背着战士终于跑到后方时,却发现伤员又中弹牺牲了。

悲伤之余,这也更加坚定了马益德救死扶伤的信念。那时候,他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后来部队把他送到医学院接受正规学习,他也从一名卫生队看护员一路成长为卫生员、护士、护士长、助理医生、医生、内科主任、医院副院长。

当记者问他:“您有没有统计过,抗战期间背过多少伤员下火线?”他感慨地说:“没有统计过,太多了,我哪里记得清背过多少伤员呢?”他站起身,弯弯腰,笑着说:“你别看我现在驼背了,我这个背在当年可是很有力量、很有用的呢!”

杨玉珍:广东省军区原副司令员耿光万的夫人,江苏省宿迁县人。1943年2月参加新四军,194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江苏省运河特区总队、宿迁警卫团、新四军三师十旅兼淮海军分区文工队和休养所、淮海新十旅二十八团卫生队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华东野战军第九野战医院、后改称第二野战军第五野战医院、第三十军九十师二六八团担任医务员,参加过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等,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多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曾任广州市卫生局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副部长,广州市卫生防疫站副站长等职。1989年12月离休。

齐耳短发、豪爽干练,已届88岁高龄的杨玉珍,是广州如今健在的新四军抗战老兵之一。1943年,年幼的她投身抗日,之后又历经解放战争的浴血奋战。

虽然老人年事已高、头发花白,耳朵也听不太清楚,但老人的记忆力却很好,至今仍能记得那些抗日老战友名字。

往昔的艰苦岁月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记者来访这天,杨玉珍老人原本准备出门看一场关于新四军的老电影《刘老庄八十二壮士》,讲述的是一场在苏北拼得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当时,杨玉珍也在苏北参加抗日,对于那段往事,她记忆犹新,她直言,日寇侵我家园,人人当保家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