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平台”让莲湖区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对患者进行原本只能在大医院才能进行的检测。
提起“看病难”,许多人都深有感受。大医院里人满为患,挂号、缴费、候诊都需要长时间排队;而社区、乡镇等基层医院往往门庭冷落。不论大病小病,患者总喜欢往大医院里跑。实际上,据调查,每年到大医院里就诊的人群中,80%左右都是在基层医院就可以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但由于优质医疗资源多集中在大医院,导致许多患者不信任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宁可多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往大医院里扎堆。
那么,在解决“看病难”问题上,我市有哪些举措?下一步采取哪些具体的新措施?市卫计委党委书记、主任刘顺智说,解决“看病难”,分级诊疗体系是重要手段,它能够引导群众有序看病,而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最重要的就是强基层。
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医疗水平如何?检验设备如何?给出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法是否正确?连日来,记者随机采访了20多位市民,针对“你是否会去基层医院就诊”这一问题,一些被访者表示出担心。
患者不信任基层医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些基层医院诊疗水平有限。为此,我市积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市卫计委在城区实行“医疗联合体+全科医生团队”的服务模式;在远郊区县,实行县镇村一体化服务模式。
分级诊疗制度,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和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并按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及时便捷的双向转诊,从而建立科学有序的诊疗秩序,确保病人得到适宜治疗,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
目前,全市已成立了25个医联体,积极引导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与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吸引群众在基层医院就诊。当基层医院能满足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时,人们自然不会舍近求远往大医院跑。这样一来,基层医院的医生忙起来了,患者少跑路少花钱又能治好病,就能实现医患双赢。
家庭医生守护居民健康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距离群众最近、最方便的医疗机构。目前,全市已建成205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突破6000人,服务范围覆盖了主城区近500万城市居民。
2017年,西安将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家庭签约服务,为居民提供健康责任制管理服务。今年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有了家庭医生,居民有健康问题随时可以给医生打电话咨询。签约居民可享受建立健康档案、慢性病随访等免费服务;针对重点人群,还提供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为特殊老人上门诊病等免费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会组织各种科普知识讲座,宣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知识。
2017年,我市将继续推广“一二四联”签约服务模式(服务关口前移一步、两种签约服务包、四位专业人员入团队、医联体技术支持),在签约服务的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
优化调整医疗资源布局
为了方便群众就医,我市还将优化调整西安的医疗资源布局,科学合理地规划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今后,将在每个开发区建设一座三级甲等医院,包括航天基地的人民医院、国际港务区的陆港医院、浐灞生态区的西安华康医院以及渭北工业区的泾渭新区医院。这些医院的建成,将进一步优化我市医疗资源布局,让群众就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与此同时,还要做大、做强西安的县级医院,更好地“强基层”。高陵区、长安区等区县级医院建设均按照三级医院建设,而收费则按照二级医院来收,引导90%的病人能够在所在地区就近就诊,在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减轻就医负担。
4月1日起城区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加快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是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那么,我市在推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将有哪些新举措?
公立医院改革要坚持公益性。此前,我市已经完成社区医院药品销售“零差率”,即在社区医院对常见病、多发病使用的基本药品,实行按药品进价销售,不再加价产生利润,让利给社区居民,利润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这是探索“医药分家”、化解药价贵的一种积极尝试。
2017年4月1日起,我市将在西安城区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实行“零差率”销售,降低药品销售价格。通过网上公开招标确定各医院的药品配送企业,规范药品流通环节。同时,成立市级药品耗材采购联合体,合理议定采购价格,实现“同城同价”。我市还将进一步降低检查费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解决“看病贵”。
我市将积极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到2017年底,逐步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监测和考核机制,并初步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势头,全市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总量增幅和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增幅有所下降,参保患者医疗费用中个人支出占比逐步降低,全市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在10%以内。
双桥国际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家庭责任医生来到69岁的刘玉贤家中进行慢性病随访。
我市推动分级诊疗制度以来,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有着怎样的体验?患者又有哪些期待?
少跑路少花费
社区医院也能做大检查
不用排队、不用奔波,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能轻松完成只能在大医院进行的检测……日前,患者龚女士的一次就诊经历,改变了她对社区医院“设备不足、很多检查做不了”的固有看法。
2月6日早上,龚女士因为近段时间出现“心慌、怕热、易激动”等症状,来到所住小区附近的莲湖区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经医生初诊,怀疑龚女士患上了甲亢,但如要确诊则须抽血检测甲状腺功能。
社区医院本不具备检查甲状腺功能的能力,但由于该社区医院依托三级医院西电集团医院,建立了检验、影像、心电三个平台信息系统,可以在医联体内部实现数据共享和远程医疗。因此,龚女士当即在该社区医院检验科抽了血,而西电集团医院采集标本的专车很快来提取了标本,并送回西电集团医院进行检验。当日,龚女士的检查结果便通过信息系统反馈到社区医院;社区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对龚女士进行进一步治疗。
“少跑了不少路,也不用去大医院辛苦排队,省了不少麻烦。”龚女士对此次就诊的经历比较满意。
“过去我们社区医院只能做40多个检验项目。三大平台信息系统建立后,我们能做的检验项目增加到200多个,乙肝病毒DNA定量、肿瘤系列的检验等项目我们都可以做。”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孙安志说,西电集团医院每周一、三、五上午来收集标本,检测结果一般当天就能通过系统发回社区医院。
记者在该社区医院心电图室和放射室了解到,患者在社区医院拍出的心电图、X光片如遇疑难问题时,也能通过信息系统将片子传输给西电集团医院相关科室,由专家进行影像诊断,提供诊断意见,患者很快就能拿到专家给出的诊断报告。
在莲湖区卫计局副局长王玉虎看来,如果能把病人留在基层医院,就能较好地解决“看病难”问题。因为基层医院离老百姓最近,而且有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患者看病花费也比较低。然而,不少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检查设备和技术。而在西电集团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联体模式下建立的“三大平台”,让社区医院用上了三级医院的先进“武器”,就能为社区医生诊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提升了社区服务能力,方便了患者就医,让“首诊在基层”的医改方针得以更好发挥。
只要一个电话
社区医生免费上门服务
69岁的刘玉贤老太太居住在双桥国际社区,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前几天,老人给家庭医生冯社安打电话,聊了聊自己近期的疾病保健情况。第二天一大早,冯社安便和几名同事来到老人家中进行慢性病随访。
“刘阿姨,最近身体怎么样?让我看看您吃的高血压药。”冯社安询问。详细了解老人近期的身体状况后,冯社安和一名护士为老人测量了血压,对老人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释,告知了需要注意的事项。“冯大夫对我的身体操心得很,一直关注我的慢性病,我现在身体上有啥不舒服都会先找他。”刘玉贤说。
冯社安是双桥国际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全科医生。目前,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开展了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以辖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服务对象,在社区居民自愿签约、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与居民家庭签订卫生服务协议,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不仅如此,我市还逐步向签约居民提供二级、三级医院转诊绿色通道、预约专家号、预留病床等服务内容。
“社区医院收费低,挂号费、诊查费等好些费用都免费,还经常有交大一附院的专家来免费坐诊,确实挺好的。但有时候我们碰到稍微复杂一点的病时,还是相信大医院,更愿意去大医院。”记者在电子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时,患者吴宝林说,如果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能实现看病花费又少治疗效果又好,那人们当然愿意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看病,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希望这个过程不要太漫长。
基层医院管理者
改善激励政策 把优秀医生留在基层
“缓解看病难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能把病人留在基层,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雁塔区电子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朱洪斌告诉记者,政府在基层医院硬件设施上已经有了大量投入,并且通过针对性较强的培训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近年来,我们中心也培养出了不少优秀医生,但有的却被民营医院挖走了,他们离职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嫌基层待遇不高。”朱洪斌坦承。
此前,记者在采访部分乡镇卫生院负责人时也听到了这样的呼声。他们认为,只有留住优秀人才,才能留住病人;要解决看病难问题,让群众愿意在家门口的基层医疗机构看病,最根本的还在于基层医护队伍人才建设,希望政府改善激励政策,用好的制度把优秀医生留在基层。
本版稿件 记者王燕 采写/照片 记者 雷伟东 摄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