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月10日讯:“昨天中午,大概12点10分我在高新二路等506路,不知道是道路堵塞还是那个时段配备的公交少,等了大概50分钟,终于来了一辆。”,“那天我早上在沣惠南路等高新4号,结果冷风中等了快一个小时不见一辆。”说起乘车难、等公交的事,市民满是抱怨。而同样,这些问题也让西安市交通局、公交公司等城市公共交通工作者们的“头痛”。
在10日召开的西安城市公共交通工作座谈会上公共交通总公司总经理翟长卫告诉记者,对于网民所反映的新建小区交通不便的问题,公交总公司正在加大力度,确保新建城区、开发区和城市边缘地带的公交线网布局短板。但由于西安市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制约了新线路的开辟和调整。
虽然早在2013年西安市颁发了《西安市常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要求各区县(开发区)新建小区、单位及商业用地在建设时均应同步建设公交首末站,为开辟公交线路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但目前该标准在具体操作中未完全落实,导致公交线路缺少停车、调度和首末场站等基本配套设施,为线路整体布局带来困难。比如说,市民多次反映的曲江二期、高新区丈八西路、经开区长乐东苑等出行不便问题,经过多次现场调研,发现以上区域在开发建设时未提前规划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加之一些路段为断头路、限高路、狭窄路、陡坡路等,致使公交线路难以布局,“可以说,为了确保市民畅通的出行,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也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成效甚微。”
对于市民反映等车时间长的问题,翟长卫说到,西安市的公交专用道大部分是在原来的非机动车道上,两边商铺林立,厂矿、机关、社区频繁的横穿路口,造成了公交运行速度的下降,同时由于西安市公交道路没有形成闭环,车辆在行进中即使快速通过了一个堵点,但在下一个堵点时又加速了这个堵点堵塞,所以在高峰期加开车辆的做法并不可取。
其实,作为全国首批“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西安市城市公交一次性通达率已经处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全市有公交线路240条,车辆6500辆,为方便市民出行,去年下半年,新开辟线路13条,优化调整30条,接收民营线路14条,延长26条线路运行区间,增开47条线路在高峰时段的区间车,开通了5条高校周末汽车,针对重污染天气一级响应,增开了21条大站快车。根据网友、市民建议去年优化公交站点124条,弥补了玄武东路、太和路等路段公交空白;解决了新植物园、公园南路南段、朱雀蔬菜批发市场等区域市民出行问题。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为100%,地面交通与轨道交通的“零换乘”和“无缝接驳”,“地铁+公交+慢行交通”的立体化公共交通体系逐渐形成。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市民出行需求,西安市交通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立新在座谈会上表示,今年西安市将新开7条线路,主要解决西咸新区、高新区、长安区、港务区等新开发地区与地铁的换乘。还将新增200辆公共汽车,同时将延长一些地铁站点的公交线路时间。今年还将重点解决未央区雅荷度假山庄小区市区出行不便,浐灞新区东月路公交问题和浐灞区线路和地铁站接驳与延点问题,高新区重点解决软件新城地区市民出行不便,莲湖区西北一路、习武园地区出行不便,雁塔区大寨路西段公交运力不足及长安区长安区内主城区通往市区主城区大公交线路不足等问题。
同时为降低市民出行成本,公交总公司将继续加快民营公交的回购步伐,争取早日实现全市主城区大公交全覆盖,让市民充分享受公共交通发展成果。(师小杰 黄瑞娇)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