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54岁的甘廷章一家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幸福的日子,在省城西安打工的儿子儿媳带着孙子回家过年。
安康市石泉县熨斗镇瓦子沟村,快过年了,54岁的甘廷章一家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幸福的日子,在省城西安打工的儿子儿媳带着孙子回家过年。
5岁的小孙子在西安上幼儿园,大山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很新奇,尤其是爷爷奶奶在家后面山上放养的一群乌骨鸡。爷爷奶奶一天2次上山喂鸡,小家伙都跟着,抓一把玉米粒喂鸡成了小家伙最喜欢干的事,老甘也在享受一年中难得的祖孙之乐。当然小家伙不会知道爷爷心中的另一个心愿,那就是如何帮村里的养鸡户多卖出去几只乌骨鸡,让贫困户过个好年。
熨斗镇瓦子沟村地处大巴山深处,全村200多户分散居住在长达六七公里的大山沟里,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瓦子沟村的富硒乌骨鸡项目是熨斗镇一村一品精准扶贫项目。作为这个项目的带头人、村里乌骨鸡合作社的牵头人,老甘不仅要养好自己的鸡,还要操心其他30来户的养殖和销售。
这2年老甘家每年都养1000来只乌骨鸡,为了让山外的人知道瓦子沟村的乌骨鸡,老甘安装了摄像头,在网上直播鸡们在大山里的生活,老甘还到省城西安去推销他们村的乌骨鸡,来了订单,老甘总是先卖别人家的鸡。杀鸡、冷冻、包装、发货都是他在忙,出力还搭钱。老甘的儿子说:“要是只管自己家的千只鸡,我爸不用那么操心。”老甘说:“村里几十户贫困户都指望养鸡脱贫呢,我不操心这个事谁来操心呢?”
为了村里的乌骨鸡老甘付出很多,要是为了自己挣钱,老甘说不如去做泥瓦匠,老甘81年就开始做瓦工,现在要是再去干瓦工,一天挣个200元不成问题。老甘的儿子在西安做的就是装修生意。老甘的儿子说:“我爸要是来西安做瓦工,挣的肯定比现在养鸡多。”但老甘说:“我不能只顾自家,另外山里人也不能总是打工呀,我们利用大山里的自然资源,搞生态养殖,或许就能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现在虽然有些难,但慢慢的都会好起来的。”
瓦子沟村富硒乌骨鸡每只都有“户口”,“一只鸡,一个号,一个脚环”是瓦子沟村富硒乌骨鸡养殖的标准配置,从这个唯一的“户口”名片上,消费者能直接查询到自己购买的乌骨鸡是哪一户养殖的,甚至可以亲自到养殖户家或通过网络去看看这种吃粮食和青草,喝山泉水长大的鸡是如何长成的。这种高标准原生态的养殖让瓦子沟的乌骨鸡渐渐为山外人知晓,现在一只5斤左右的乌骨鸡在网上能卖168元。(记者 魏永贤)
[责任编辑 文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