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居民区和商场都设有分类垃圾桶 记者王健 摄
出门倒垃圾,是生活中再随意不过的一个举动。但您是否知道,未来3年,西安城区唯一的垃圾处理场将饱和?我们的生活垃圾,需要找到新的“出口”。本次省人代会上,有的代表建议抓紧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以解决西安追赶超越的后顾之忧。
江村沟填埋场几年后“寿终”
生活垃圾不宜再填埋
按照西安市城市管理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西安市每天产生约6500吨生活垃圾,这些垃圾首先通过分布于全市的118个压缩处理站进行初步压缩处理。之后,城区和长安区的生活垃圾便被运往城区唯一的垃圾处理场——江村沟垃圾填埋场集中填埋处理。
“据预测,江村沟填埋场大约还能再用3年,这以后,西安每天六七千吨的垃圾只能另外选址处理。”张文若是省人大代表,也是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副主任。他认为,寻找新址填埋,很难做到无害化处理,并不是个好办法。
张文若说,目前,陕西省有107个县(市、区)建成了垃圾填埋场,城乡生活垃圾主要以就近简单填埋和卫生填埋的方式处理,其实,这只是将面源污染转化为点源污染。“填埋法占地面积大、减量耗时长、垃圾灭失难、气候变化感度强,渗滤液量大且难处理。长期而言,对地下水、土壤和周围环境都有潜在威胁”。
借鉴发达城市经验
解决“垃圾围城”困局
放眼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市一方面积极推广和实践生活垃圾分类,另一方面大比例采用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理。在西安周边,重庆、成都、咸阳等城市也纷纷建立了垃圾焚烧处理厂,目前而言,效果都不错。
张文若说:“重庆和成都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起步早,我们曾认真考察过两地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在控制异味和污染物排放的前提下,焚烧处理比填埋处理更科学。城市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发热,效果很不错。这种模式对西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年的时间转眼就到,作为一座正奋力追赶超越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应该对标发达城市,抓紧科学规划,建设垃圾焚烧厂,有效解决‘垃圾围城’的燃眉之急。”张文若建议,应由省市有关部门领导牵头,按照国家关于垃圾处理的总体规划,尽快形成省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规划。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大中城市现已建设了约300座生活垃圾焚烧厂,约有700条焚烧线,采用焚烧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已相当成熟和普遍。西安有条件试点进行垃圾焚烧发电建设,待形成好的效果后可以向全省推广。记者魏鑫
当你在家中扔掉果皮和饮料瓶时,可曾有过片刻的迟疑?家中的垃圾,不管是什么都统统丢进一个垃圾桶,这个小动作却造成了西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大难题。其实,垃圾分类是举手之劳。在本次政协会上,多位政协委员为西安城市垃圾分类把脉问诊,希望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从家庭做起,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难。
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
昨日,家住高新四路一小区的王阿姨提着一大袋垃圾下楼,要丢到小区的垃圾桶内。她的垃圾袋里,不仅有厨房垃圾桶里的残羹剩菜、果皮,还有客厅垃圾桶里的纸张、塑料瓶等杂物。王阿姨说:“平常不会考虑垃圾分类,垃圾都是随手扔进垃圾桶。”
在西安街头也是这样,虽然随处可见的垃圾箱都是并排两个,一个接收可回收垃圾,另一个接收不可回收垃圾。可记者发现,许多市民在随手扔垃圾时,并不会考虑分类。随手扔垃圾在大家生活中显得司空见惯。
“西安的垃圾分类远没有走上正轨。”省政协委员王联章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不仅是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不足、意识不强,也是政府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不到位,没有实现垃圾分类处理的有效机制。
建立垃圾分类三级网格化管理
“实现垃圾分类,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占地,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此王联章建议,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产生实效,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合力。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配套设施,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与监督机制。同时,政府与企业联合,企业与社区、物业合作,物业和业主宣传对接,形成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全覆盖。政府对企业的宣传推广进行补贴,允许企业回收可用垃圾;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让市民参与进来,并提供掌握的调查数据,供政府做出决策并立法。同时,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垃圾分类领导办公室,负责协调各方,并对企业进行实时监管。
加快研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
“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锅烩”,随着垃圾混合处理带来的浪费和污染越来越严重,分类处理垃圾势在必行。省政协委员陈利表示,实行垃圾分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计,应吸引民间资本,鼓励社会团体的参与。
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研发垃圾再生利用综合处理技术。由政府财政适当补贴投入资金,整合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民间研发力量开展垃圾回收产业的研究,努力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收购、运输、销售、加工、成品市场等环节的再利用产业体系,避免单一由环卫部门采用填埋和焚烧方式处理垃圾。
从娃娃抓起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目前,公民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不能充分了解垃圾的潜在价值,没有养成对垃圾回收利用的良好习惯,随地乱扔垃圾现象依然存在。对此,省政协委员郭育文建议,应加强公民环保意识,加大宣传力度。从孩子抓起,从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抓起,从小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了解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同时,加强垃圾产生的源头控制,从废物产生的前端进行控制,比如严禁过度包装等。
“在我国,垃圾分类已在许多大城市被提及和推广,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省政协委员刘艳冰建议,可印发宣传册对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同时将垃圾桶的各类标识图形化,可将垃圾类别印刷于公共区域放置的垃圾桶表面,使市民一目了然。同时,垃圾处理也应根据垃圾的类别来进行,不应将各类垃圾不加分类一起掩埋或焚烧。记者张佳宋洁
[责任编辑 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