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听漏棒、一台听漏仪、一副耳机,这就是他们工作时的全部装备。他们背着一只蓝色的小匣子,戴着耳机,像医生听诊一般,将一只“听诊器”探向大地。他们是西安铁路局延安工务段后勤车间蒲城后勤工区的管道维护工,是在深夜巡行把握铁路“供水脉搏”的“听漏人”。
“春运期间,为确保出行旅客能够及时喝到放心水,我们工区加大了对供水管道的巡检工作力度。”查看完听漏仪上显示的数据后,工区工长王卜亮告诉记者,“供水管道被埋在地下1米多深,仅靠视觉很难发现管道裂缝漏水,只有用这套专业设备逐段进行‘听诊’。如果供水管道漏水,听漏棒会感应到细微的漏水声传来的震动,通过仪器将声音放大,传到耳机里,我们就做好记录并提报,申请修复。”
每走几步,他们就要停下来,把听漏棒竖在地面,启动听漏仪听一会儿。王卜亮告诉记者,为了避开白天日常生活噪音和来往车辆行人的干扰,他们都是采取夜间听漏、白天统计的工作方式,在22点至次日零点,对给水管道漏水点进行逐一排查。王卜亮和他的工友们今天检测的这段供水管道约有500多米,虽不算长,但隔几米就要检测一次,一趟下来也要两个小时左右。
“听漏这个工作是个细致活,如果检测不仔细,一旦错过漏水点,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浪费,还会影响到火车站站房和始发、途经列车旅客的用水。特别是在春运期间,列车用水量增加,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管道漏水点,就有可能造成整趟列车无水可用。”中途大家坐在路边休息时,王卜亮这样告诉记者。
经过几户居民住房时,突兀的犬吠打断了他们的检测工作,王卜亮告诉记者:“在夜间工作时,经常有一些不可预料的情况打断工作,而且经常被人误会是不法分子,每次都要多番解释,还要拿出工作证件,人家才相信。”说完,王卜亮笑了起来。
月亮西移,王卜亮他们继续在深夜里前行探寻,用辛勤和汗水默默地守护着地下“供水脉络”,为春运期间踏上回家旅途的旅客提供用水保障。 本报记者 张英 通讯员 米卫卫
1月15日23时,冬夜寒风瑟瑟。几个身穿黄色马甲的铁路职工借着头灯发出的微弱光线,在铁路边走走停停,用手中的仪器探寻地下管道有无漏水的迹象。
一根听漏棒、一台听漏仪、一副耳机,这就是他们工作时的全部装备。他们背着一只蓝色的小匣子,戴着耳机,像医生听诊一般,将一只“听诊器”探向大地。他们是西安铁路局延安工务段后勤车间蒲城后勤工区的管道维护工,是在深夜巡行把握铁路“供水脉搏”的“听漏人”。
“春运期间,为确保出行旅客能够及时喝到放心水,我们工区加大了对供水管道的巡检工作力度。”查看完听漏仪上显示的数据后,工区工长王卜亮告诉记者,“供水管道被埋在地下1米多深,仅靠视觉很难发现管道裂缝漏水,只有用这套专业设备逐段进行‘听诊’。如果供水管道漏水,听漏棒会感应到细微的漏水声传来的震动,通过仪器将声音放大,传到耳机里,我们就做好记录并提报,申请修复。”
每走几步,他们就要停下来,把听漏棒竖在地面,启动听漏仪听一会儿。王卜亮告诉记者,为了避开白天日常生活噪音和来往车辆行人的干扰,他们都是采取夜间听漏、白天统计的工作方式,在22点至次日零点,对给水管道漏水点进行逐一排查。王卜亮和他的工友们今天检测的这段供水管道约有500多米,虽不算长,但隔几米就要检测一次,一趟下来也要两个小时左右。
“听漏这个工作是个细致活,如果检测不仔细,一旦错过漏水点,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浪费,还会影响到火车站站房和始发、途经列车旅客的用水。特别是在春运期间,列车用水量增加,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管道漏水点,就有可能造成整趟列车无水可用。”中途大家坐在路边休息时,王卜亮这样告诉记者。
经过几户居民住房时,突兀的犬吠打断了他们的检测工作,王卜亮告诉记者:“在夜间工作时,经常有一些不可预料的情况打断工作,而且经常被人误会是不法分子,每次都要多番解释,还要拿出工作证件,人家才相信。”说完,王卜亮笑了起来。
月亮西移,王卜亮他们继续在深夜里前行探寻,用辛勤和汗水默默地守护着地下“供水脉络”,为春运期间踏上回家旅途的旅客提供用水保障。(记者 张英 通讯员 米卫卫)
[责任编辑 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