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为新鲜的空气埋单吗?对于生活在雾霾地区的人们来说,这似乎已经不再是个问题。
“吸起来比起西安的颗粒感空气舒服太多了,但是有点贵,尝鲜还行,长期吸肯定吸不起。”家住三桥的裴娟因为雾霾导致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期间她在淘宝网上购买了一瓶福建武夷山的“空气罐头”,售价15元,仅有4升。
曾经当作笑话听的买卖空气就这样变成了现实。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买卖空气的创意价值、产业外延究竟有哪些看点,而这个稀罕事又能走多远呢?
创意,空气成为雾霾天的“网红”
刚刚过去的雾霾天,扬尘千里,能见度不到百米。微博、微商、电商平台里明码标价的“空气”再次吸引公众聚焦,来自海内外自然景区的清新空气成为雾霾天的新“网红”。
买空气,其实很简单。
只要在淘宝网上搜索空气罐头,89种在售的“空气罐头”就会跃入眼前,其中有14种特地标明是“新鲜空气罐头”。这些空气罐头产地囊括全世界,既有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日本富士山、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的舶来品,也有中国井冈山、中国台湾等地的国产货。
整体上看,国内产地的新鲜空气售价在15元至40元区间,但进口空气的售价则提升5到6倍,其中,一款“日本富士山樱花空气罐头”,在淘宝网上售价为289元,月销量在30件左右。“都是从日本富士山脚下代购回来的,我们还在瓶身上做了樱花的装饰,可以作为摆件饰品。”该店店主告诉记者。
坐拥中国之肺秦岭,陕西本地自产的空气罐头,也加入了这场世界空气销售比赛中。
在商洛,2013年刚刚毕业的秦子学开始做起售卖秦岭空气的生意。“我们卖的这个每10升38元,现在只是在农家乐市场拓展,如果网销的话,预计每年能卖10多万元(约2000个罐头)。”
买卖空气,一个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的创意,借助“互联网+”的零售业态,其财富转化路径可谓“剑走偏锋”。上百款产品,数十家产地,价格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不仅能满足网友们的猎奇心理,更为店家带来可观的收入。
营销,旅游景区的新卖点
卖空气,其实不算是件新鲜事。
2007年,曾有出售空气的商店在上海、杭州等地出现。高调行事的“首善”企业家陈光标于2010年提出“售卖新鲜空气”的口号,使这一概念广为传播。
作为一种营销方式,不少地方旅游局以“卖空气”来推介本地的生态旅游。截至目前,海口、福建、浙江、湖南、河南等地都有景区推出“空气罐头”商品进行旅游推广,“福建清新空气瓶”甚至成了当地景区的旅游特产。
雾霾最严重的几天,联想电脑西安代理杨鹏刚刚开始他在三亚的旅行,发在朋友圈的蓝天碧海引得朋友们一片羡慕嫉妒:“他们给我留言说求代购空气。”
去年12月中旬的重度雾霾,使优质空气在网销市场走俏。空气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出游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某旅游网站的搜索数据表明,在雾霾天气集中的秋冬季节,空气质量相对优良的风景区在旅游线路中更受消费者青睐。
据百度地图数据统计,西安城区雾霾加重时,陕南地区、尤其是秦岭附近,车流增长亦持续上扬。可以预见的是,在人们对健康空气的诉求推动下,以出售“新鲜空气”为卖点的景区或成旅游市场新贵。
买卖空气带来的不只是一本万利,还有产业外延的有效辐射,对于推动自然景区的旅游市场繁荣助力不小。
“三无”产品,买卖空气能走多远?
买卖空气从创意到产品,唯一的成本在于空气的外包装,而空气这一免费资源能否用来交易?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李教授认为,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空气本身所具有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已经决定其作为公共物品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空气的生产和消费不能以市场方式解决。”
但也有经济学者认为,尽管空气本身不属于商品,但生产者投入了包括加工、包装、运输等人力和物质成本,买卖空气实际上是这部分成本和商品创意的变现。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现行法规并没有对空气做出品类划分和特殊审批要求,空气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在商业程序中没有既定标准。同时,就目前情况看,网销的“新鲜空气”均属于“三无”产品,没有取得相关资质,甚至没有进行工商登记,涉嫌无照经营。
作为商品出售的空气,出现纠纷时消费者维权的法律边界又该如何明确?“一些商家宣传空气能够‘预防’疾病,误导消费者购买,也涉嫌虚假宣传。”一位法律专家提醒,很多网销空气的商家没有具体的销售地址,消费者向工商部门投诉维权,查处困难。
从传说到现实,产品创意在电商市场赚足眼球,也成为不少地方政府旅游推介的一把利器。但从买到卖还有很多环节需要慎重对待,买卖空气能走多远还是未知。
还应提醒的是,买卖空气走俏折射出的是人们对良好生态的渴望和难以缓释的环保焦虑。清新空气变成经济化产物,恰恰说明人类呼吸的基本权利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