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瞭望12月13日讯:湿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内蒙古额尔吉纳湿地
但近年来湿地围垦、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水资源过度利用、泥沙淤积、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的盲目发展等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造成湿地面积缩小,水质下降、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降低甚至丧失。
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
国务院: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
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不低于7亿亩,新增湿地面积300万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
《方案》指出,完善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建立湿地分级体系。将全国湿地划分为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地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进行管理,并探索开展湿地管理事权划分;实行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经批准征收、占用湿地并转为其他用途的,用地单位要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负责恢复或重建与所占湿地面积和质量相当的湿地,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健全湿地用途监管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确定各类湿地功能,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完善涉及湿地相关资源的用途管理制度,依法对湿地利用进行监督,严厉查处违法利用湿地的行为;建立退化湿地修复制度,明确湿地修复责任主体,多措并举恢复原有湿地,增加湿地面积。编制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规划,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在健全湿地监测评价制度方面,明确监测评价主体,完善湿地监测评价规程和标准体系。建立湿地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和统一的湿地监测评价信息发布制度,加强监测评价信息应用,建立监测评价与监管执法联动机制。
全国:湿地保护和退化湿地恢复面积不断扩大
2003年至2013年,全国湿地面积减少339.63万公顷,减少8.82%。大规模的无序开发建设使许多湿地成为生态“孤岛”。部分湿地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减少,有的湿地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四川若尔盖湿地
由于我国实施了湿地保护工程,湿地保护和退化湿地恢复的面积不断扩大,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有国际重要湿地49处,不同级别的湿地自然保护区600多个,湿地公园1000多个,湿地保护率达44.6%,初步形成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8.04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58%,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667.47万公顷(约7亿亩)。
陕西省:积极推进湿地的恢复和保护
陕西在自然资源匮乏的不利条件下,湿地保护工作受到全省党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根据2009-2011年湿地资源调查数据显示,陕西省有4个湿地类12个湿地型,8公顷以上的湿地总面积30.8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50%。 其中关中多于陕南、陕南多于陕北。河流湿地为主要类型,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83.50%;其次是人工湿地,面积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11.46%;第三是沼泽湿地,面积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3.58%;第四是湖泊湿地,面积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2.46%。 经统计共有湿地维管植物62科178属361种。全省共有湿地鸟类9目24科121种。
陕西洽川黄河湿地
陕西省省委、省政府也将湿地保护和恢复列为“美丽陕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省林业建设的重点工作。截止2016年9月,陕西省各级湿地保护区9个,总面积18.25万公顷;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总数达31个,总面积4.53万公顷,以国家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已基本形成。
随着宁陕旬河源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挂牌,陕西省正式挂牌国家湿地公园总数已达12个。(展俊整理)
[责任编辑 文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