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村民盖房发现民国身份证 采用指纹"防伪"技术
2016-11-30 13:40:02   来源:人民网

村民翻盖老房子时,发现两张民国时期的身份证,其内容详细如同今天的户口簿,身份证还采用了独特的指纹“防伪”技术。

村民翻盖老房子时,发现两张民国时期的身份证,其内容详细如同今天的户口簿,身份证还采用了独特的指纹“防伪”技术。

民国“身份证”写作“身分证”

陈先生是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办西蒋村村民,今年4月,他翻建老房子时,发现一个木盒,里边装着他祖父、曾祖父民国时期的身份证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陈先生说,他家老房子从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存在了。装身份证的木盒藏在老房子的墙体里,保存得比较好,两张身份证还用牛皮纸包着,没有破损,字迹也很清晰。

昨日,华商报记者见到这两张“中华民国国民身分证”,分别属于陈步明和陈嘉鼎,文字是繁体字。陈步明的“身分证”颁发于民国36年(1947年)7月31日,陈嘉鼎的颁发于民国37年(1948年)4月21日。陈先生说,陈步明是祖父,陈嘉鼎是曾祖父。

伪造、变造身份证以伪造文书论罪

身份证由一张硬纸片折叠而成,其中陈步明的封面显示该证属于陕西省长安县,陈嘉鼎的则属于西安市。另外,住址一个为狄寨乡西蒋村,另一个为第三区西大街431号。

陈先生说,新中国成立前,曾祖父一直在西安做生意,因此住址在市区,而祖父一直在村里生活,当时狄寨还属于长安的管辖范围。在亲属信息一栏,陈步明的亲属登记的比较完整,有父、母、妻子和妹妹。在亲属关系的旁边还有“公民资格”栏,其中包括“宣誓地点”和“宣誓时间”。

此外,在两张身份证的正反4个页面上,还分别填写持有者的出生年月、住址、家庭成员、教育程度、职业等信息。其中中间的页面上显示为指纹符号,上面用X和O依次标注着双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纹用符号。据了解,过去人们将指纹分为“箕”纹和“斗”纹两类,填证时,要将持证人的十个手指一一看过,如“斗”纹填“〇”,“箕”纹填“X”,以这种方式起到防伪作用。

在指纹符号栏旁边有一片空白是用于贴照片的,但两张身份证的照片均被撕下,从该空白处的印记看,有按手印和签名的痕迹。两张身份证上明确标注,身份证不得损坏或转让,伪造、变造身份证将以伪造文书论罪。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我国各地均出现过类似民国时期的身份证,专家认为,民国时期的身份证对研究当时的户籍制度很有帮助。据了解,我国很早就有“身份证”,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们的“鱼符”用木头或者金属精制而成。宋代时,“鱼符”被废除,但仍佩“鱼袋”。至明代,改用“牙牌”,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板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清代各阶层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证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记者 张成龙 摄影 强军)

[责任编辑 文稳翔]

相关热词搜索:灞桥 指纹 村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