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保护性耕作持续发力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7-02-14 11:33:05   来源:红色瞭望

陕西省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省,实施保护性耕作,对改善我省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色瞭望2月14日讯 陕西省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省,实施保护性耕作,对改善我省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3年以来,陕西省保护性耕作成效显著,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生态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示范建设方面:新增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170万亩,到2016年,全省保护性耕作全省示范应用面积达到655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4.05%,补贴购置农机具13.8万台(套),深松整地作业面积397万亩,主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81%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突破1000家。全省示范县区达到56个,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丘陵沟壑区、渭北黄土高原区、关中灌区四个不同农业生态区都建立了示范点。 推广应用方面:节本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应用保护性耕作,亩节约作业费15-55元,亩增产在5.5%-15%。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测算,连续应用秸秆还田、免耕播种,年可增加有机质0.03%-0.06%,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改善了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应用保护性耕作,可减少耕地地表径流33%以上。 技术支撑体系方面:在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立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园,建立了保护性耕作专家团队,完善了保护性耕作培训体系。支持开展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研发和生产,省内已经形成了深松机、玉米(小麦)免耕播种机等多种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生产能力。

同时,各地方政府普遍重视保护性耕作应用、推广及体系建设,农民群众认知度明显提高,对免耕播种、机械深松等技术应用主动性明显增强。

2017年,陕西省将继续推进保护性耕作建设,将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渭北旱原区和关中灌区等四个区域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主推四大技术,强化宣传培训,新增保护性耕作示范应用面积15万亩,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根据各市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推广的情况和区域面积情况,在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榆林、延安等7个市继续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比实验检测点建设。(张亮)

[责任编辑 马宝]

相关热词搜索:保护性 陕西 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