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瞭望2月10日讯 韦江凡先生《驰骋千里乡情牵》画展将于2017年2月11(正月十五)在陕西渭南市澄城县博物馆开幕。
韦江凡—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他是澄城人,画马名家,是徐悲鸿的的弟子。可除了他画的马,其它别的作品,特别他的创作历程很是陌生,比如说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他的创作是什么风格,都不甚了解。澄城县博物馆此次画展力争把韦老一生中各个时期创作过程中所体现的艺术风貌展现出来,让家乡人更近距离也更全面的了解韦老,这也是我们作为家乡人对韦老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韦老在七十余载的艺术人生中可谓德艺双馨,他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完成对自我的突破与创新,为人却低调 谦逊,不事张扬。韦老擅长的绘画形式极为广泛,水彩、国画、壁画、连环画等均能得心应手,而在山水、动物、人物等方面尤有过人的成就。在展览的第一部分中,观众将欣赏到韦老创作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写生人物、彩墨风景、水彩作品等。这些作品既反映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扎实的造型基础,也体现出他善于捕捉微妙色彩关系的突出能力。
笔墨当随时代,韦老一生始终坚持“一只手拿笔,两条腿走路”的艺术信条,认为传统与生活,二者缺一不可。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人生情感关照的基点;传统是人类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是艺术取得进步需要不断汲取的丰厚滋养。在这样的思想自觉中,韦老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踏访祖国各地,深入工厂、农村、马场、街道、军营甚至列车上,画下了大量的速写、水彩和国画,这些作品感情真挚,造型准确而洗练,艺术语言纯朴大方且富有表现力。特别是60年代完成的不少主题性创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祖国山河的新貌和人民大众投入建设的热情,展现了整个时代积极向上的昂扬精神。
韦老在深入生活的同时,也不忘精研传统。他多次前往敦煌、龙门、云冈、永乐宫、法海寺等石窟寺庙实地考察,画了许多速写,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他还在敦煌临摹了几十幅壁画,之后留给敦煌艺术研究院作为教学资料。此外,韦江凡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研习书法。他认为国画家不能忽视书法对绘画的作用,因此每天都坚持临帖,致力于把书法之道运用于国画表现之中。他在多年的追索中,成功地把草书的线条与意趣融入到了国画的写意用笔之中,有力地拓展了国画的笔墨表现力。
徐悲鸿画马名重天下,成为他笔下一绝。韦老作为他器重的学生,铭记其“师造化、师真马”的教诲,很好地继承了他笔下墨马的精神。为了更好地观察和写生,韦老走遍了北京周边的马场,更先后造访了内蒙古、新疆、甘肃、张北等地的草原马场,不断研究自然状态下马的各种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久而久之,韦老对马的各种形神姿态都烂熟于胸,闭目亦如在眼前。形成独特的“韦氏奔马”风格。韦老画马以草书之势纵笔疾驰,放笔挥洒,只在马的关键体态结构如鼻梁、身体与马蹄的骨骼和关节处讲求精确,而在其他地方则意笔草草,大胆落墨。这些马的形象狂放飘逸,气贯神足,既体现了它的生动造型,又展现了草书逸笔的气韵之美。他笔下的马近似于一种狂草疾书,大笔落墨,造型奔放无羁,线条飘逸灵动,是翻江倒海般的笔墨狂澜,极富感染力。
此次画展主题《驰骋千里乡情牵》,意在表现韦老对家乡,对这块土地炽热的赤子情怀。韦老的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根植故土,他是黄土地的儿子,是“澄城老哥”的优秀代表。其独特的绘画语言与鲜明的艺术特色,开创了中国画画马艺术的新篇章。他的名字也镌刻在了中国现代绘画历史的丰碑之上。(黄静 訾宝茵 通讯员:王樱)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