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殿遗址
2 保护还是开发?太困惑
“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如今,走在汉长安城遗址特区里,丝毫感受不到东汉班固在《西都赋》中所描述的繁华。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曾经的汉长安城被掩埋在地下,地表变为了农田和村庄,如何更好地保护遗址成了文物工作者面临的难题。
“我们告诉老百姓不要去挖鱼池,同时也在研究比挖鱼池对遗址破坏更小的产业。我们第一个研究报告,就是建议在汉长安城里发展观光农业。后来又发现,如果在遗址上随意种树,根系的发展也会对遗址产生破坏。最好的办法就是规划,开始对汉长安城规划切块。”让赵荣感到欣慰的是,经过20多年努力,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受到了各方重视,从一个遗址、垃圾交错在一起的空间,变成了搬迁8平方公里,75平方公里总体控制区,36平方公里核心区的“特区”。纵观西安市地图会发现,原本方方正正的二环路却在西北角处拐了一个弯,其原因也正是为了避让汉长安城遗址特区。
大遗址保护特区成立了,可是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太不容易。“恢复汉代道路20余公里,完成未央宫前殿、西安门、西城墙等162处文物本体展示工程,清理垃圾320万立方米,新增绿地1.2万亩,栽植树木3万株;不到3个月时间,完成了申遗区9个村3379户和1300多家企业的搬迁工作……”毛新亮介绍,2年多来,随着申遗的成功,特区建设工作也迈出了坚实步伐。
谈及特区接下来的开发工作,毛新亮紧皱眉头。“面对剩余50多个村约10万人的生产生活如何保障,遗址区基础设施如何完善等问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的难度很大,远超出市、区的范畴。”
“如果对这些村庄进行整理和搬迁,可供安置村民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另外就是资金缺口巨大,仅未央宫遗址申遗项目涉及的环境整治、遗址展示、基础设施、植物配置等工程建设及征地安置等费用,所需资金就达130多亿元。以此为据,汉长安城城址区整体保护资金保守估计也需要500亿元左右,这对地处西北的陕西省、西安市而言是难以充分保障的。”
除去资金的问题,遗址区保护为主还是尽快开发,也是个两难的选择。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遗址区内不能搞开发建设,甚至连市政基础设施都不能建。汉长安城遗址是世界级的珍贵遗址,今后如何规划,如何战略定位,如何利用开发?面对这项重大的民族工程,我们不敢轻下决断。”毛新亮坦言,“作为区一级组织,我们单薄的肩膀确实扛不起国家大遗址定位这样一个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