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平
“要致富,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思维,用文化武装我们的头脑。”腊月廿三上午,记者回乡过年,来到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西赵湖村的100多位村民,坐在金盛荣农业科技公司大院内,听李经洪讲文化致富经。
与几年前不同,现在的村民对文化致富已经深信不疑。一个看得见山、望得到水、承载千年民俗文化的“美丽乡村”正在变为现实。
院子外,连接村庄与城区主干道的水泥马路已经通车。疏浚后的村前小河清澈见底,几位妇女蹲在河岸的青石板上,边洗衣服,边和我们打招呼。极目远望,一大片新翻的土地绽放生机,微风吹过,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马路两旁,楠木已吐新绿,桂花树含苞待放,樱花树可见嫩芽。在这里既可休闲垂钓、踏青赏花,也能民俗探访、文化旅游。
“在李经洪的带领下,乡亲们终于看到了希望,有了奔头。”西赵湖村党支部书记李家书看到村庄发生的巨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西赵湖村地处鄂北丘陵地带,土地贫瘠,庄稼歉收。改革开放后,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丢下老人和孩子常年在家留守。
“打工的收入虽然比耕地种田多,但也引出了一连串社会问题。”李家书说,夫妻长期分居,感情不和,离婚率逐年上升;孩子缺少父母关爱,打架逃学不思进取;老人风烛残年,还得帮忙抚养孩子,操劳家务,很是辛苦……中国现代乡村社会的各种矛盾在西赵湖村化为一道缩影。
2013年,外出打拼多年的李经洪回到了家乡枣阳。这个高中毕业后当过兵、当过酒厂业务员、做过煤炭贸易的中年人,积累了一定财富后毅然回到家乡,决心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自己虽然挣了一些钱,但每年回家,看到很多人还很贫困,心里非常难受。”李经洪明白,仅靠自己一人之力,很难改变乡亲们命运。必须有一个好的致富项目,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才能彻底改变村民靠打工维持生活的窘境。
经过一年时间考察,李经洪选择了西赵湖村作为脱贫试点。他从村民手中流转了600多亩土地,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他认为,吴店镇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故里,有着璀璨的历史文化可以挖掘。吴店镇是“湖北旅游名镇”,为他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奠定了基础。
“让乡村变得更美丽,让农民过得更富裕,让亲情过得更浓厚。”这是李经洪的追求。然而在传统乡村,要实现理想并不容易。“人穷主要穷在观念上,多数人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规划。”李经洪挨家挨户调查,发现靠打工维持生计的家庭只能勉强度日,一旦有个伤病就陷入困境。更为严重的是,大片土地无人种植或随意播撒,造成了极大浪费。
“守着金饭碗找饭吃。农民都不愿意种地,认为打工比种地强。我的项目未完成前,农民每年每亩地只能领取几百元的土地租金;项目建成后,再招他们过来打工,这些都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一个大胆设想在李经洪脑中形成:能否让农民以土地入股,将村民变成公司股民,快速致富?
“大家都入股了,成为公司的主人,农民可以监督我,我也可以管理农民。如果有一家遇到重大资金困难,公司可以带领全村帮着这家一起扛。”李经洪不断召集村民座谈,介绍项目前景及进展现状,鼓励大家入股。并带领村民代表到湖北保康、钟祥、江苏等地的“美丽乡村”实地考察,坚定村民长久致富的信心。
现在,项目所在地的李家楼村40多户家庭全部入股。“姨父家这几年变化太大了,希望我们以后也能回来尽一分力。”在杭州工作的周小超看着姨父李随训家门前青石碧瓦的小庭院,啧啧称奇。这座小庭院,是李经洪建设“美丽乡村”的第一步。根据规划,未来的李家楼村将全部改造为赋予浓郁鄂北文化气息的小村落,配合整个旅游项目,供游客观赏。
“李总,你的书又到了。”伴随着快递员声音,两大箱书被卸到了院内。这些书都是李经洪在北京、深圳、山西等地文化圈的朋友寄过来的。春节后,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微型图书馆即将对乡村孩子们开放。
“李经洪是一个充满创造力、深藏爱心的人,我对他心服口服。”余华林是福建人,与李经洪相识于山西煤矿,两年前自愿放弃自己在北京的产业,协助李经洪圆梦。
回忆起第一次到这里的情景,余华林记忆犹新,“望着黑压压的一片荒山废地臭水河,我想李经洪是不是痴人说梦,这么大的面积要到猴年马月才能改造完成?”结果第一次余华林“逃”回了北京。第二年他再过来,短短一年时间,李经洪已经平整了所有土地,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树苗已种植成活,他这才认准了李经洪做事靠谱,下定决心一起创业。
夜幕低垂,在工地劳作了一天的村民陆续来到公司院内,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边取暖。“我们越干越带劲,就盼着项目早日建起来,老公再不用出去打工了。”几位妇女说出心底的期望。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