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这些好手艺 ——讲述陕南手艺人的故事
2017-02-03 10:11:12   来源:陕西日报

  \

  正在手工制作炕炕馍的陈善清师傅

自小学习刺绣的王小琴

正在制作中的柚子茶

本报记者 张权伟 文/图

古艺羌绣焕新容,针尖撑起半边天

鸡年到,吉年到。此时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的小城宁强一派和谐繁荣的景象。走在宁强县城和著名的青木川景区,时不时会发现街边的商店里摆放着一种别致的布艺玩偶,有做成小孩童模样的,也有做成各式各样小动物的,种类繁多,吸引了很多游客的把玩和购买。

其实,很多游客也是到了这里后才发现,原来宁强是文化部确认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他们手里所拿捏的,正是羌文化产物里的一个精品:宁强羌族刺绣。

羌族是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日麦”“尔玛”,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宁强县作为羌族聚集地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汶川地震后,宁强不断加大对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建成了陕西唯一的羌民族博物馆和羌文化保护基地。其中,对于羌族刺绣的保护尤为重视。

陕南安康民间刺绣历史悠久,旧时民间称刺绣为“女红”。《宁陕厅志》载:“纺棉绩麻人能之,刺绣多未姻也。”可见当时农村妇女都能纺线绩麻。刺绣风格粗朴,正如简素的民风。2016年1月,陕西省政府公布了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汉中宁强羌族刺绣也作为非遗项目被列入其中。

“我是一名‘70后’羌民后裔,小时候自己穿的花鞋、帽子、衣服都是妈妈亲手做出来的,妈妈一针一线的身影在烛光下特别美,那时候我就梦想长大后做一名绣娘。”宁强羌绣传承人王小琴如此说道。

宁强羌绣主要以观察自然、改造自然为前提,采用传统编织刺绣技艺,用图案的形式显现出来的一种挑花艺术。作为羌族文化艺术的精华,羌绣广泛应用于服饰衣着、帐幔、台布等,其用色艳丽大胆、对比强烈。无论在图案、色彩、构成还是针法上,都凝聚着千年古羌文化的底蕴和羌民族的生活理想。

或许是家族遗传的原因,8岁那年,王小琴开始在家跟着奶奶和妈妈学习羌族刺绣,14岁的时候她便可以照着图样做出衣服来。但在王小琴的刺绣手艺越发成熟的时候,羌族刺绣整体上却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王小琴回忆道:“那时候由于刺绣学习起来比较艰辛,并且能够获得的收入并不多,所以年轻一辈中学刺绣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老一辈随着年龄的增大,视力开始下降,羌绣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

然而,即便是在无人问津的年代里,王小琴和她的母亲也始终对羌绣情有独钟,一有空不仅自己绣,还带领周围的妇女一起绣,并多次自费到四川等地学习交流羌绣技艺。高中毕业后,王小琴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羌绣上面。

2008年,宁强县被文化部列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为王小琴发展和传承羌族刺绣艺术带来新的契机。随后,她注册了一家羌州绣娘公司,成立了羌绣合作社,多次到禅家岩、二郎坝等边远贫困镇手把手地传授羌绣技艺,定期回收“绣娘”们制作的服装、衣帽、鞋垫、手包、钱包、头饰、围巾、靠垫等系列羌绣产品,助推“绣娘”走上致富路。不仅如此,伴随着旅游产业黄金期的到来,当地进一步加大了对羌绣的扶持力度,大力推广羌族的特色手工艺羌绣,实施产业精准扶贫。

2016年以来,宁强县大力实施“巾帼脱贫行动”,成立了羌绣公司和多家羌族刺绣合作社,采取“公司+绣娘+产品回收”和“理论+实际+现场演示”的方式,由王小琴主讲,先后在该县毛坝河、禅家岩、青木川、燕子砭、代家坝等镇举办羌族刺绣技能培训班。据悉,以王小琴为代表的羌绣专业合作社,已经培训出600多名绣娘,让她们在参与羌族刺绣的传承与保护中,用自己的双手绣出新生活,脱贫致富奔小康。

作为一名“70后”的非遗传承人,王小琴说她的目标就是让羌绣传承与时俱进,让羌绣产品远销海内外,让宁强县越来越多的妇女都能像她一样,在羌族技艺的传承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下一步,我还准备到各镇再培训一批‘绣娘’,不断提高羌绣技艺,不断开拓市场,有市场才能有发展,有发展才能被传承……”王小琴说。

小小一块炕炕馍,托起群众致富梦

地处秦巴大山的汉阴自古便享有安康“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月河分流其间,风景绝佳,每年来此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流连忘返的游客们在每每大饱眼福的同时,往往会被这里遍布大街小巷的一种小吃所吸引,它便是远近闻名的汉阴炕炕馍。

所谓炕炕馍又叫芝麻饼,是一种圆形或长方形的烙饼,属于汉阴民间的一种特色小吃,分布区域以月河川道蒲溪、涧池、平梁,汉江两岸汉阳、漩涡,北山双河、铁佛等乡镇为主,据有关史料考证已有千余年历史。

30多岁的刘小梅是土生土长的汉阴人,据她回忆,小时候能吃一回炕炕馍可不容易,只有条件好的家庭才会在过年的时候请专门的师傅来家里专门制作。而这样的师傅,一般一个镇子里才两三个人。因为家里亲戚会做的缘故,刘小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在上初中时便开始学着做了。20多年来,她不仅早已对炕炕馍的手艺熟悉于心,更是对炕炕馍的各类传说如数家珍。

比如说起炕炕馍的由来,刘小梅讲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相传天帝的孙女——织女思念人间乐趣,下凡与牛郎成婚。天帝大怒,活活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只准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他们的住处相隔一条天河,无法通过,好心的喜鹊在这一天为他们在天河上搭起了“鹊桥”,可是,路途遥远,途中带普通的面食饼子容易发霉变质,善良的人们便烙制了芝麻饼子,供他们相会途中父子充饥,成全他们的美事。

时至如今,汉阴人民对炕炕馍的感情那绝对是不一般。无论是当地的老人还是小孩,在他们的记忆里,只要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最不可少的一样东西便是香甜可口的炕炕馍。

“乐度春秋人间自有千般味,巧做日月顺手撒就满天星。”这是悬挂于汉阴县蒲溪镇一家炕炕馍门店两侧的一副对联。店面的主人叫陈善清,从1976年便开始在该镇主街上经营一家炕炕馍店。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他同街的很多人都开始用机器完成烤制环节,但现年61岁的陈善清依然坚持用最传统的铁鏊烘烤。

蒲溪镇毗邻十天高速入口,每天清晨七时陈善清便开始营业。南来北往的客商每逢途经至此,听到擀面杖敲打案板的脆耳声音,都会忍不住多看两眼。小小的门面店里那古朴的炉子和放至其上的铁鏊,很快就成功地勾起了路人的食欲,纷纷解囊购置一二。大口咬着脆饼,就着一杯豆浆,或者干脆就一碗白开水,一副吃到人间美味的表情浮现脸上。

据陈善清师傅介绍,传统的炕炕馍制作技艺其实很简单,先是面粉用老面发酵,充分揉搓;油酥面用菜油、猪油、碱、五香料等与面粉和就;芝麻用石臼、簸箕去皮去杂糠。制作时切面于案板上,捋成小坨,用木制擀面杖擀成中间薄、四周稍厚的圆形或方形饼坨,涂水黏芝麻后,放入上下两面炭火的铁鏊中烘烤,翻动一两次,至饼面发黄,芝麻起脆香即成。

“别看就是小小的一个馍块,它直接带动了我们全镇80多人的就业,为蒲溪镇创造了1000万元的产值,有力地促进了咱镇上的脱贫事业。”蒲溪镇党政办主任陈涛介绍道。

最近几年,随着炕炕馍的名气越来越大,想要吃到色泽金黄、酥脆喷香的炕炕馍的人也越来越多。单纯依赖原始的手工制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汉阴当地的青年们,开始想方设法改进制作技术,力图在保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实现炕炕馍的量产。上文提到的刘小梅便是其中一员。

早在2002年,刘小梅便和丈夫李超在蒲溪镇街道上开了一家炕炕馍的门面店,生意火爆,供不应求。2012年,他们俩人决定在距离蒲溪镇不远的涧池镇搭建厂房,批量生产。在这之前,他们已经在上海和浙江等地考察了很多的食品加工厂。由于之前在杭州娃哈哈公司质检部门打工的经历,刘小梅对自己企业生产的炕炕馍的质量极为重视。企业运行的这几年间,从未收到过消费者的任何投诉。

现如今,炕炕馍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特色小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许多汉阴的青年陆续在安康、西安等地开店设摊经营炕炕馍,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湘女传承“石泉柚子茶”

你也许喝过陕南的富硒茶,也吃过汉江两岸的柚子,但是你品尝过两种美味相结合后的产物柚子茶吗?这不,有人在安康石泉的古街上,开始做起了这样的生意。

在明清风格的古街深巷,有一家名为“木竹山”的茶楼,经营者是一对70后夫妻,男的是石泉本地人王新建,女的是来自湖南益阳洞庭湖畔的龙群英。走在古朴的街道上,还未到达木竹山茶楼,便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中草药香味。越走近,这香味便越大。

 待进入到店里,你才会惊讶地发觉,原来这香味来自于一个个外表早已经黑化的柚子茶。因为外形实在可爱,很多石泉当地人把这种柚子茶亲切地称为“茶宝宝”。

龙群英本人就是石泉柚子茶的非遗传承人,据她介绍,柚子茶取材于石泉当地富硒鲜茶,采用龙氏家传秘法,用“烘、蒸、晒”等工艺,再加入多种中草药秘制后装入柚子壳发酵,成茶具有安心养神、暖胃醒酒、理气化痰等多种保健功能。目前,石泉柚子茶已成功申得安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已经来到这里两年多的时间,但外人还是很容易便能从龙群英的口音听出她并非石泉本地人。原来,她本是生长于洞庭湖畔的湖南人,家中也是祖传中医世家。自打她记事起,她就看着爷爷和父亲那一辈人每年都会制作不同的柚子茶,既可以用来品酌,也可以用来为当地的父老乡亲治病。长大之后,她渐渐懂得了柚子茶里所含价值,不仅自己日饮习以为常,而且对其制作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家族世代相传的技艺有了新的传承。

之后的岁月里,龙群英走南闯北,在很多地方打过工,直到在广州的时候碰到了现在的丈夫王新建,她决定结束自己的漂泊岁月。2010年,二人喜结连理。2014年,经过在全国范围长达数年的考察选址,他们最终决定在石泉开始自己的创业人生。县城古街的街口,便成为他们的第一个店。

为啥选择秦巴地区,龙群英解释:“茶叶这种东西对生态是很挑剔的,咱安康这里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之一,比起我去过的其他地方自然条件都要好。”正是看中了这点,他们俩制茶所用的原材料皆采购自当地,茶叶来自周围县乡的富硒茶园,柚子来自瀛湖周围。

大凡每一个创业的初期都是辛苦的,龙群英夫妇自然也不例外。在龙群英的记忆里,2015年自己很少睡觉超过四个小时,那时候生活工作的常态是凌晨三点到七点她睡,七点到十点丈夫睡,俩人轮班倒地制作柚子茶。因为他们不仅要供应当地的街坊四邻和过路旅客,还要往广州、重庆等地发价值数十万元的货。

去年6月,第十届中国西安国家茶叶博览会暨丝路茶文化节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石泉“70”后夫妻带去的“柚寿樽红”柚子茶首次亮相西安国际茶博会,并成为本届展会一大亮点。

正是在这次展会期间,柚子茶独特的外表让省内外茶界朋友和广大西安市民纷纷对石泉柚子茶投来好奇的眼光。就连莅临石泉展区的副省长冯新柱也不禁拿起一枚柚子茶,详细询问柚子茶的制作工艺、品质特点,并盛赞石泉柚子茶“工艺很有创新,产品很有特色,值得传承和推广”!

自己富了还要带动众乡亲。随着柚子茶上市后供不应求情况的增多,从去年开始,他们在石泉熨斗镇承包了300多亩的土地,并手把手地教当地人如何制作柚子茶。用工量最多的时候,他们的小厂房曾经达到40多人。龙群英也算过,一季春茶就收购鲜叶26000斤,仅春茶一项就能给金星村的百姓带来120多万元的收入,接下来还能收夏茶和秋茶。

茶产业的带动让老百姓看到几近荒废的老茶园有了致富的希望。去年年初,除了管护好老茶园,当地村民又开辟了700多亩新茶园,采取土地流转、政策补贴、企业统一采销方式发展茶叶产业,实现整村脱贫。

[责任编辑:黄瑞娇]

相关热词搜索:陕南 手艺人 手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