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贺兰山》在央视科教频道完美收官。领略了山、水、家园、丝路、融合之后,第六集《共生》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将宁夏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共同进步、繁荣发展的美好形象完整地展现了出来。
300分钟完美呈现的背后,是总导演金铁木和他的团队历时一年多调研、拍摄、后期制作的艰辛。
“我们拍贺兰山,实际上是把它当做宁夏的一个文化符号在拍,通过这座山,把宁夏的人文、地理、自然贯穿起来,把历史和现实嫁接起来,使历史的阳光照进现实,现实的阳光折射历史。”《贺兰山》总导演金铁木说。
对宁夏人来说,贺兰山是一座神秘的山。通过岩石上流传下来的一幅幅壁画,后人得以瞻仰祖先们在蛮荒时代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的虔诚信仰。
它也是一座内敛的山。驼铃悠悠,异域瓜果,宗教信仰,东西文明互通互联,贺兰山都做着无言的见证。
为了更好地诠释贺兰山,使纪录片更有厚重感,主创团队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决定开拍之后,金铁木团队开始到宁夏各地调研,了解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走访学者、史学专家,理清历史脉络。
“贺兰山是农耕文化和北方的草原文化,中央政权和北方地方政权的一个界山,两大民族、两大文化的交往非常丰富,因此拍摄过程中使用的历史资料非常多,但也非常准确。”宁夏社科院研究员吴忠礼说,我们不断地给它提意见,防止出常识性的错误,更不能出原则性的错误,尤其对回族文化的把握方面。
贺兰山是一个很大的题材,如何在有限的六集里完整表达主题,主创人员付出了大量心血。
“必须挖掘典型的故事、人物和事件来表现它。”执行导演张飏说,为了拍好护林员孙国亮喊岩羊吃饭的画面,摄制组背着帐篷在大雪中进山。“这个镜头拍好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就能得到完整表达。”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
在贺兰山的怪石嶙峋之间,闪烁着刀剑的故事,回荡着高亢悠长的花儿,有马蹄声裹着历史的尘土,也有醇香的葡萄美酒。宁夏的历史,宁夏的故事,还在继续。
追述过去、记录当下、昭示未来,是纪录片的意义所在。
“纪录片的力量在于记录真实,它是对特定时空下,一方土地、一些特殊人的生活方式、理想、情感、状态的表达。这种默默的力量不断发酵,通过口碑传递下去。”据介绍,继《神秘的西夏》《贺兰山》之后,金铁木团队已经开始筹划一部以宁夏自然景观为题材的纪录片,继续讲述宁夏故事。(记者 张文攀)
[责任编辑 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