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高新技术手段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创新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凸显。正因如此,创新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旗帜鲜明的战略方针,也将成为我们推进各项事业的整体要求和切实目标。
为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提升文化发展活力,近年来,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以组织实施“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为重要工作抓手,不断推进创新项目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成果推广,为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文化发展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文化工作需求为导向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负责人表示,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设立于2009年,以鼓励文化创新为手段,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旨归,以提升文化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广泛征集、严格遴选、推进实施、宣传推广创新项目,充分发挥政府宏观引领作用,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有效推动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文化业态创新、技术创新,积极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文化发展目标。
8年来,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共立项92个,广泛渗入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艺术生产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播等文化生产服务全过程,参与单位包括27家地市级人民政府、22家企业、65家事业单位,培养了众多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故宫书画的全媒体传播策略和关键技术研究”等一大批项目取得丰硕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受众的普遍赞誉。
为使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取得更为突出的社会效益,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以项目立项为依托,系统性开展相关创新引领活动,先后举办6期全国文化创新人才培训班,建设1家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出版6册《中国文化创新年度报告》,利用“文化创新网”等宣传平台宣传推广文化创新信息及成果等,为在全社会营造文化创新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是面向文化发展需求,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具有创新理念,运用科学方法,有利于构建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增强文化发展生机与活力的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每年面向全国文化艺术领域遴选,经过广泛征集、评审立项、经费扶持、中期管理、验收结项等环节,使创新理念及实践由小变大、由弱到强,产生以点带面的效果。
管理不断完善与成熟
8年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不断在立项原则、标准、组织管理等方面予以完善和深化。
在立项原则上,坚持从文化发展的大局出发,有效调动政府、文化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高校等创新主体间的资源整合和有机互动,激发文化的创新活力。立足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加强对项目的系统筹划,强调项目的整体设计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各创新要素间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实现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培育有目的、促进有成果、推广有效果”的系统工程目标。
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按照从小到大、由大到强、以点带面的思路,注重项目培育,加强优秀项目的推广示范,将理论研究、项目培育、工作试点、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等工作有机结合,推动国家文化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鼓励区域文化创新,支持部地项目共建,有效发挥地方政府在政策配套、项目管理和成果推广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的建设。
“在立项标准上,我们首先坚持创新性、实践性、有效性、示范性和合理性。”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规范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的管理,保证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先后出台《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暂行)》《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暂行)》《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实施方案》等,管理不断完善与成熟。
紧紧围绕文化工作大局
“纵览8年92个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以及总结创新理论研究、载体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我们感到,随着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随着文化事业的突飞猛进,随着科技时代的日新月异,科学引领、顺应时代、不拘一格、革故鼎新的文化创新意识,已成为文化建设各领域寻求突破、不断探索的自主意识,这些扎根实践、求变图强的创新成果充分体现出当下的时代特征、文化品格和文化自信。”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梳理历届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不难看出文化创新触角的广泛,紧紧围绕文化工作大局,切合现实发展需要,涵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共计92个创新项目中,涉及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24个、技术与工艺创新的27个、非遗保护传承与资源开发利用的8个、院团改革与艺术创作的12个、人才培养的8个、文化市场与产业的13个,从观念、理论、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到业态、传播、服务、管理、技术等不同创新维度都有所涉猎并突破,集中体现出文化创新工作的时代敏锐性和现实关注性。
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合肥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项目研究”2011年6月立项,2013年11月结项。立项之初,有关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研究与应用问题还处于初步探索时期。当年7月,文化部、科技部共签“文化与科技融合”部际会商协议,双方在政策制定、项目带动、基地建设等各方面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合作。当年11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有关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深入阐述第一次被写入全会决议中,引起极大关注。领风气之先的《合肥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项目研究》项目由合肥市政府牵头,安徽大学协作,合肥市发改委等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具体实施。该项目主要围绕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在探索建立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搭建创新平台、助推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与示范应用。两年半的实施过程中,项目各承担单位在合肥市政府组织领导下通力协作,获批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参与起草《关于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组织编制《合肥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建设语音产业应用集成公共服务平台等若干文化科技企业工程技术研发平台等,超预期完成了项目合同任务,成功验收结项。合肥市政府敏锐察觉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巨大发展空间和现实所需,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启相关研究与示范,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创新引领文化发展
文化创新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系统性工程,强调创新思路在文化工作中的实践探索和操作示范,鼓励理论、技术、内容等多个创新要素的集合应用。以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第一个结项项目“吴江区域文化联动”为例,在6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三镇联动发展到长三角跨区域的文化大联动,盘活和优化了长三角广大地域的农村文化资源,打造了一个创新型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它是机制上的创新,是对传统行政划分和配置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一种突破;它是内容形式上的创新,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在区域文化资源总体不变的情况下,为参与联动的当地群众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服务内容。它还是方法手段上的创新,在政府文化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推动不同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交互式利用,实现了政府有限资金的乘数效应,大大降低和节约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运行成本,优化了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品质。可以说,这一个项目的成功是在特定创新目标的引导下多个创新手段的集合。”相关专家表示。
像这样的成功案例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结项项目中还有不少,它们的成功经验给文化创新的内容设计和实践思路提供了借鉴,每年出版的《中国文化创新年度报告》将这些创新经验打包汇总,以期给同类型的文化工作以启发和借鉴。
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和调动各级各部门参与文化创新实践,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的遴选面向全社会,实行属地化管理,各级企事业单位均可申报。
为进一步使文化创新工作实现从“管脚下”到“管天下”的转变,2011年起,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推出部地共建重点项目,对于涉及文化发展和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当地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项目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从而有效发挥和调动地方政府在政策配套、项目管理和成果推广中的重要作用,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文化创新,借此形成“政、产、学、研、用”多位一体、共同参与的创新体系。截至目前,已立项28个部地共建项目。
科技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支撑。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注重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和转化运用,它不是纯粹的技术项目,而是文化需求与技术手段的结合,是围绕文化发展大局,充分运用技术创新来开拓新视野、催生新业态、提升新服务的项目。“故宫书画的全媒体传播策略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2014年立项。该项目针对故宫书画藏品的传播,通过数字技术的提升与支撑,打造了一套以院内展览、出版、宣传教育活动为核心,故宫官方网站群、展厅书画数字展项、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为骨干,院外新媒体传播渠道中的故宫书画内容为补充,线上传播与线下活动结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该项目在技术创新与文化服务相融合方面的成功实践,使珍贵文化遗产更加贴近观众,为不断创新文物传播途径、服务文化发展、满足受众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受众肯定和社会赞许。
创新是一种时代责任,是一种现实追求,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文化品格。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将继续努力探索,砥砺奋进,充分发挥文化创新的强大动力作用。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