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革的先行先试奋楫前行
2017-01-09 11:29: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这里曾激荡着当代艺术创新探索的波澜,这里曾率先提出和实践了中国画当代发展的一系列课题,这里是新时期中国画院体制改革的先锋,这就是创立、成长、奋斗了30年的深圳画院。

\

在波光闪烁、松柏叠翠的深圳银湖畔,坐落着一座质朴而典雅、艺术气息浓郁的楼宇,这里曾激荡着当代艺术创新探索的波澜,这里曾率先提出和实践了中国画当代发展的一系列课题,这里是新时期中国画院体制改革的先锋,这就是创立、成长、奋斗了30年的深圳画院。

立体呈现30年成果

日前,由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为指导单位,深圳画院主办,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协办的 “深圳画院30年优秀作品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和深圳画院同时开幕。展览推出了3个主题展:“海纳百川——深圳画院艺术家作品展”,展出深圳画院50位签约画家与驻院画家的95件作品;“他山之石——深圳画院藏客座画家作品展”,展出深圳画院56位客座艺术家历年的作品,他们来自亚、欧、非、北美、南美及我国港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固本流长——深圳画院藏品集粹展”,集中呈现深圳画院30年间积累的名家艺术藏品。第一期以水墨藏品为主,包括李可染、叶浅予、华君武、关山月、赖少其、陆俨少、唐云、宋文治等老一辈艺术大师以及众多水墨画家的90件优秀作品。

为了立体地呈现该画院30年的历史和成果,深圳画院还以“画册”“文献集”“纪录片”等形式梳理、记录30年所走过的筚路蓝缕、砥兵砺伍的探索历程。在展览开幕当日,“中国国家画院都市水墨研究所”揭牌仪式在深圳画院举行。这是国家画院7个研究所中,唯一一个设置在北京以外的,其目的是深入研究“都市水墨”课题,推动都市水墨创作研究,提升创作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在致辞中指出,把“中国国家画院都市水墨研究所”放在有活力的深圳,将对水墨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加强美术创作上的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意义。

“城市山水”与“都市水墨”

作为目前国内年轻的国有画院,深圳画院一直以自觉承担中国美术事业发展和新兴城市文化建设的特殊使命为己任。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画院就开始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开展了以“深圳画家画深圳”为题的深入生活和创作活动,产生了一批表现改革开放时代风貌的作品,为当时的画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并率先提出了“城市山水画”这一中国画与时代同步的革新课题。全国30多位著名山水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参与了画院主办的城市山水画研讨活动,并参与了这一课题的创作,与深圳画家们一起举办了首次城市山水画展。画家程大利至今仍记得参加活动的盛况,“当时很受鼓舞,城市山水画这个题目的推出,是前人没有涉猎的领域。” 在城市山水画实践的基础上,深圳画院进而研究水墨与都市的关系,提出了“都市水墨”的概念,为水墨画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创作母题,创造了新的水墨语言。

创立水墨双年展品牌

“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和“深圳水墨论坛”是深圳画院开展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的重要载体。持续举办9届的展览和相应的学术活动,有中国和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位策展人、画家、艺术史家和批评家参与。“以推动传统的水墨画走向当代、走向世界为宗旨,以创作和研究来探求水墨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空间,赋予这门传统艺术以新的观念,丰富其精神内涵,拓展其表现形式,历届展览还设置了不同的创作主题和学术主题。”深圳画院院长董小明表示,发展至今的水墨双年展和论坛已经成为国内外最重要的水墨艺术展示和学术活动,始终把握着水墨画发展的脉络,为推进水墨画的当代进程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也认为,深圳画院创立的水墨双年展品牌,从最初的创意到整体的策划,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下来,此举在全国的画院中是领先的,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版画艺术是深圳画院的第二重点专业,画院不仅承担了在上世纪90年代停刊的《中国版画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并每年甄选优秀版画新作,举办“版画100”(版画年鉴精品展),画院的版画专业人员还积极参与了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的建立和运作。

“客座画家”“签约画家”并举

90年代初,深圳画院只有体制内的画家10余人,如何建成一支优秀的专业美术队伍,又不重蹈当时众多画院深陷旧体制的困境?在特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人才观指引下,深圳画院在2000年率先提出并试行了客座画家制度。历年来,已有包括美国、法国、德国、东欧、亚洲和非洲30余个国家的几十位优秀艺术家参加了客座计划,为画院输送了丰富的专业资源,促进了画院的国际交流。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龙瑞认为,深圳画院在体制机制改革和艺术发展方面,都找到了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找到画院发展的一种新常态,即符合艺术规律,真正能够扎根落实到艺术各领域的一条发展道路。

2012年,在“客座画家”制度成功推进的基础上,画院选聘全市不同体制下的近30位创作成果出色、在国家级专业平台上有影响的画家为签约艺术家,长期参加画院创作学术活动,组成了深圳美术的“国家队”。深圳画院执行院长徐章说:“签约艺术家制度的实施,一方面解决了画院专业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激发和促进了画院画家的创作积极性。签约制度实行后,每年我们有一个院展,要求在职画家和签约画家都要拿当年最好的作品出来展示,向社会汇报。院外艺术家的加盟,提升了画院自身的专业力量,提高了创作水平。”以养项目、养事业取代养画家的运作机制, 一种开放的、多元兼容的学术环境和一支能进能出、长期保持活力的专业队伍,无疑已经成为深圳画院和专业艺术机构体制改革的一个有益探索。

作为深圳市体制内唯一一家专业美术创作研究机构,深圳画院始终明确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责任。徐章介绍,深圳画院为深圳建立了一支专业美术队伍;通过创作研究,为深圳生产了艺术精品;通过高水平的展示,丰富了深圳市民的文化生活;通过精品收藏,为深圳这座城市积淀了艺术财富。

30年来,扎根于改革开放沃土的深圳画院,一直立志以无愧于时代的艺术原创优秀成果,为深圳发挥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提供文化支撑。“作为中国画院建设的后来者,我们更应不忘初心,奋楫前行,创新不止,勇于担当,为中国画院改革发展的先行先试而继续砥砺前行。”董小明说。

[责任编辑 张亮]

相关热词搜索:改革 奋楫前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