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 蕉
某地近日发生这样一件事:上级领导到文艺单位调研,谈及为何部分新创作品鲜有在基层演出时,文艺单位负责人答:“这些节目表演人数、演出道具等规模较大,受制于基层条件限制,无法演出。”
按照这位负责人的解释,文艺单位不是不愿到基层演出,也不是节目质量不好,而是基层条件不行,舞台水平不达标、音响质量不过关。
应当承认,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基层各项硬件设施尚需要在不断的建设中逐步完善。可反过来更应该思考,能否因为“基层条件限制”就不去基层演出或减少演出场次和频率?显然,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孟子·离娄上》有句话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对于在基层演出舞台效果不好之类的问题,相关单位应该反躬自省。动辄几辆道具车、演员数十人的大戏,在创作之初有没有考虑过到基层巡演的可操作性?好的文艺作品不是请了多少名角、拿了多少大奖,关键要看在群众中演出的反响。舞台车往村口一扎,你编的节目好,掌声自然热烈。如果文艺创作只图圈内热闹,主创单位就可能不愿到基层演出,也许不是“基层条件限制”,而是信心不足,没有胆量把作品摆在群众面前接受检验。
“基层条件限制”之类的说辞,不光在艺术领域,其他方面也有耳闻。图书馆人流量低,不先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解释成“现代人都不喜欢读书”;文化大院开门时间早晚不定,上级检查发现村民知晓度较低时,就说“文化大院设施不全,吸引力不强”。凡此种种,都与开展文化工作的初衷背道而驰。
送戏下乡也好,农家书屋也罢,归根结底是让民众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文化红利。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怎么改?首先要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内容、方式、途径上动脑筋。笔者认为,“基层条件限制”不是挡箭牌,应是各级文化部门改进工作方式和思维的契机。应坚持围绕人民的需求出台政策和措施,而不是一味给自己找“做不到”“做不好”的借口。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