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路艳霞)台湾知名作家陈映真昨天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据台湾媒体报道,陈映真于2006年6月移居北京,9月起就接连中风,因而卧病至今已长达10年。由于陈映真年事已高且健康未见好转,部分好友与支持者曾私下推动陈映真返回台湾。但考虑到陈映真身体欠佳,陈映真夫人陈丽娜一直未同意丈夫回台湾。
陈映真原名陈永善,台北莺歌人,1937年10月6日出生。1959年,还是大学学生的陈映真便以第一篇小说《面摊》出道文坛。
陈映真是台湾文学重要旗手,代表作有小说《我的弟弟康雄》《上班族的一日》《苹果树》《铃珰花》《忠孝公园》等,评论《知识人的偏执》《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西川满与台湾文学》《中国结》等。据介绍,他的作品受鲁迅影响颇深,主要以描写城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为主,色调忧郁苦闷。
1968年7月,台湾当局以“组织聚读马列共党主义、鲁迅等左翼书册及为共产党宣传等罪名”,逮捕包括陈映真、李作成、吴耀忠、丘延亮等36人,此案被称为“民主台湾联盟案”。陈映真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陈映真曾说过,有了这些经历之后,“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始由一个市镇小知识分子走向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的知识分子”。
《左眼台湾:重读陈映真》作者、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刚曾在中国社科院做过演讲,他说,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陈映真在台湾有很大的影响力。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陈映真要把所写的文字,绕很多弯,涂很多层,像古典油画一样,一种精神会暖暖地穿透层层形式透露出来,“形式是盖不住的,反而造成了一种特殊的张力和美感。”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陈映真就在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被“遗忘”了,被社会甩在了后面,“我们没有意识到他走在我们前面,他思考过很多我们思考的问题,他的困境也是我们的困境,我们和他缺少一种联系意识。”(路艳霞)
[责任编辑 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