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2月6日讯 12月5日,国家旅游局在京宣布,继河北、吉林、江苏、浙江和安徽5省今年10月率先取消10家4A级景区资质后,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完成对本地4A级及以下景区检查,共有367家4A级及以下景区受到不同程度处理,其中包括55家4A级景区在内的107家A级景区被摘牌。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全国旅游部门掀起的一次史上最严厉的景区整治风暴。那种迈进门槛就舒服到死的‘年代’正式宣布终结。”这意味着,全国景区监管正加快走向常规化和制度化。
国家旅游局通报指出,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完成对本地区4A级及以下景区的排查,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共有367家4A级及以下景区分别受到取消等级、降低等级、严重警告、警告、通报批评等处理。其中,共有255家4A级景区被处理,占全国4A级景区总量的9%;其中62家4A级景区被取消及降低了等级,占被处理4A级景区的24%。
从地域来看,东北地区治理整顿力度最大。继10月份吉林省率先取消了4家不合格4A级景区资质后,此次黑龙江和辽宁又有8家4A级景区被摘牌。其中,黑龙江取消了5家4A级景区资质,另有5家4A景区被降级、22家4A景区被警告;辽宁取消了3家4A级景区资质。
辽宁、黑龙江、河南、江苏、吉林和四川等6省本次处理A级景区超过20家,另有福建、安徽、湖北、广东、湖南、内蒙古和海南等7省处理 A级景区超过10家,显示了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景区整治的力度和决心。
对于旅游景区管理者来说,“不出事,不参与”的状态并不少数,一旦受到处分便处处“喊冤”。既然是“要饭”的家伙,为啥不愿意“洗洗刷刷”呢?既然当选了A级景区,难道一辈子就躺在上面睡觉?
我们注意到,在许多景区通过“多种手段”进入国家序列后,更多人愿意把其当做“摇钱树”,更有甚者,成为了“污垢之地”,不跟随历史发展潮流,最终后悔莫及,空自感叹。
据了解,被处理景区存在的问题涉及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安全管理不到位、厕所环境卫生条件不合格、市场秩序混乱、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不足、标识导览系统短缺、资源保护措施不到位等。例如,铜仁市碧江区九龙洞景区因厕所整体布局不合理,数量不足,内部环境较差,安全隐患严重等原因,被贵州省旅游委取消4A级资质;厦门海沧大桥旅游区因景区多处场所已对外承包变更为餐馆、SPA等项目,游客中心功能缺失,旅游厕所及环境卫生脏差等原因,也被取消4A级资质。
从此次景区整治活动看,为了全面掌握A级景区管理和服务情况,多地旅游管理部门制定了详细的景区集中整治行动方案。通过景区自查,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组织检查,组织专家、媒体暗访检查等方式多管齐下。 以贵州为例,主管省领导亲自安排并作具体指示,省旅游委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景区复核检查计划,采取省市分级、暗访和明查分类的方式,并委托第三方30多人组成专家组,分五批次对全省64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进行暗访检查,实现了复核检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此外,多地旅游监管部门更加注重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总结经验,宣传好的做法。
目前,我国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已明确要求被处理景区限期整改,对于被严重警告、警告、通报批评的景区,整改完成并通过验收后,方可撤销对其的处理;对于被取消及降低等级的景区,整改完成后,必须按照有关程序重新申报创建相应等级的A级景区。
对于国家旅游局来说,排查整治已经不是“一阵风”,“黑名单”是走向常规化制度化的一种手段。国家旅游局明确透露,对未采取整治行动的省份,将收回其4A级景区评定管理权限,并停止受理其5A级景区申报。对A级景区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将有效促进了景区改进服务、提升品质,自然受到了广大游客好评,也对各级旅游部门和各A级旅游景区业主产生很大触动。切实提高A级景区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提升游客对A级景区的满意度,维护A级旅游景区品牌,这是我国旅游景区不可更改的不二选择。
笔者认为,拿了A级景区,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一辈子的通行证。舒服,是给没有牌子的景区的,既然拿了牌子,只有做好服务,做好质量可靠、口碑良好的旅游产品,并紧跟发展潮流,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而痛哭流涕,只能是一种“笑谈”。
业内认为,没有危机意识的今天,只能收获没有未来的明天。(伍策 元月)
[责任编辑:焦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