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文化自信 讲好陕西故事”环秦岭考察深度报道之一:10月28日至29日,环越秦岭采访考察团走进凤县进行考察采访活动。数千年来,凤县在典籍史册中留下光辉一页:历经周、汉、元数朝,一条条古栈道奠定了凤州“秦蜀咽喉,汉北锁钥”的枢纽地位。在新的历史阶段,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共识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成为品牌,历史文化生动复原,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凤县为秦岭生态微观经济强大开了个好头。
采访团在嘉陵江源头俯瞰故道 本报记者 张辰摄
本报记者 张辰摄
本报记者 沙莎 实习生 夏珂 夏丽娜
10月28日至29日,环越秦岭采访考察团走进凤县进行调研活动。随着海拔的逐渐攀升,雪落秦岭的唯美风景精彩纷呈。正值凤县举办金秋红叶观赏节,在新兴落成的凤县革命纪念馆前,秦岭红叶、革命记忆让凤县生态旅游经济圈进一步扩张。
在这收获的季节,凤县以浓烈的“红色”让“七彩凤县”的口号更加丰沛生动。巩固绿色本底、做大特色文化、深挖革命历史、服务经济民生,磨剑十年,一个山区小县,用创新的思维,大胆的智慧,扎实的行动,为秦岭区域经济发展树立起一个标杆。
不做大 做小城魅力
凤县地理位置独特,扼川陕、秦陇要冲,宝成铁路穿境而过,316国道、212省道相会其中,四通八达。不仅是秦岭脚下、嘉陵江源头的西北生态精致小城,还连续七年被评为陕西省经济“十强县”。多年来,凤县精耕旅游文化资源内涵,以绿色跨越发展为主旋律,融合发展蓝色江河文化与粉色小城文化,做精做深红色革命文化,旨在打造都市人周末休闲胜地与高原生态旅游主题小镇。
对于凤县的发展思路,省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秘书处处长白振中表示认同,他强调说:“讲好凤县故事,红色文化是个亮点!”作为川陕革命的历史小镇,凤州古城不仅是两当兵变的策源地,也是工合运动的发祥地。穿梭过复原的凤州古城老街,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红二方面军以及解放军三五九旅的革命遗迹镌刻在凤县经历的红色岁月里。把凤县县域内红色资源逐步挖掘、传承、形象化展示,不仅是其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抓手,也是打造凤县红色革命小城的主要推手。
做小做微才能体现出凤县独特的魅力,发展全域旅游的主题小镇是凤县今后生态旅游的必由之路。在不断完善提升传统景区的服务功能上,凤县规划发展了凤州古城文化主题旅游小镇、唐藏古镇西游记主题旅游小镇等路线,将北部秦岭生态度假区、中部凤州文化旅游区、南部栈道文化旅游区西部西游文化旅游区和东部岭南乡村旅游区容纳到全域生态旅游发展的统一体系中来,把凤县县城一夜观光游转变成为周末休闲游,坐实“秦岭花谷、七彩凤县”的口号。
精细化操作、立体化搭建、特色化发展,这样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学家张宝通看来十分符合实际,对于未来的发展,他认为:“凤县要成为秦岭旅游中的明珠,一定要坚持绿色循环发展,把保护区域内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循环利用相结合,引领陕西省做好秦岭沿线的全域旅游。”
不做快 做慢游节奏
大城市生活节奏快,周末休闲自驾游逐渐成为当前旅游市场的主要消费力量,凤县不断深挖市场,实现从团队式观光向自驾型慢游的转变。
凤县虽隶属宝鸡市,但从地缘上来说属于陕南片区,作为岭南小镇中的经济典范,打造旅居生态游的核心体验,以“好吃”吸引客源,以“慢游”拉动游客,打通对外各条“绿色廊道”,保证“自驾”的便捷性,用周末休闲“小住”来引领区域内旅游的“自然娱乐”,带动绿色网购,踏入“互联网+旅游”的新节点,使游客真正从走马观花的“外人”转变为身临其境的“本地人”。
随着西成高铁的逐步贯通,位于宝成铁路上的凤县将随着铁路干线的迁移被“边缘化”,怎样破解这一挑战,凤县有着自己的想法:西安的家庭市场成为其拉动整个休闲慢游的主要动力,户外体育与生态疗养成为结伴式自驾游市场的主流,背包客与夏令营式游学市场也是其下一步发展的重点项目。在秦岭至凤县县城沿线70公里的旅游休闲通道里,“秦岭花谷”将212省道建成了“四季常绿、季季有花、生态优美、产业繁荣”的生态景观长廊和产业致富黄金带。
打造小城市慢游,关键是能把“人”留住,省信息中心主任李振平说:“凤县要补齐生态旅游中的短板,加强交通干线的建设和多种旅游路线的开发。”作为完善产业体系、提升旅游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凤县开通了陕西省县区首家旅游专列和“天天游”旅游大巴,初步形成了连接景区、辐射全县、畅通安全的旅游交通网络。
只有软硬件同时提升,才能让围绕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建成了中苑香格里拉、尔玛人家酒店等一批高水准的假日酒店,配合家庭宾馆、乡村客栈建设,极大满足了休闲住宿的需求。此外,开发的花椒芽菜、花椒茶、山核桃工艺品、羌族特色饰品等特色旅游产品使慢游凤县成为可能。
不做多 做少数文化
羌笛悠悠,千百年前的羌族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凤县定居繁衍,逐渐融合进了当地人的生活。作为凤县生态旅游经济中的新标杆,古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成为凤县旅游经济带中的重要一环。坐落于产业园中心的演艺中心,大型民族情景音画剧《凤飞羌舞·古羌新韵》每周上演,民族文化内核依托产业园中少数民族韵味浓郁的山水自成体系,将羌族人的生活、生产、祭祀、羌年、婚假习俗展现得淋漓尽致。薄纱推开,大幕拉起,羌族少女排排坐,穿针引线展现着羌绣技艺。威武强壮的羌族小伙举着羊头,仪式感强烈,展现出羌族人对“羊”的崇拜。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秦岭山水不仅滋养着凤县的汉族,也养育着生生不息的羌族。作为民族融合的羌源故里,当地人的夜生活也融入到羌族特色文化之中了。凤县旅游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现在,凤县女性在吃过晚饭之后,都会到大街上跳锅庄舞,而凤县的男人们承担起了洗碗的活。这锅庄舞本来是羌族人特有的民族舞蹈,但现在在凤县已经成了当地人休闲娱乐的一个项目了。”
就在结束了观看《凤飞羌舞》实景剧之后,演艺中心的广场上燃起了篝火,穿着羌族服饰的当地人跟着音乐,围绕着篝火堆跳起舞蹈来,节奏欢快,步调一致,热情的凤县人主动拉起围观的游客加入到跳舞的行列里来,红红的火焰点燃深秋的暖意,外来的游客也被少数民族特有的氛围所感染,边跳边唱。
“少”不代表“小”,少数文化照样可以做大做强,对于凤县的努力,张宝通给予点赞。他认为,秦岭这座世界级大山,需要更多像凤县一样的县区行动起来,以特色文化打动人,以优质服务吸引人,让秦岭这品牌走出中国扬名世界,为申请世界双遗产做好准备。从这一点上来说,秦岭深山的凤县做了很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