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查结果看,搬迁户对政府的移民政策十分支持,大多数人对安置工作表示很满意,对未来生活质量提高、收入增加、经济发展有信心。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陕西移民搬迁取得显著成绩和示范效应。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和城镇化结合的最优模式之一。要尊重、适应客观规律,从推进“四化同步”、顺应群众期盼、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充分认识移民搬迁的科学性、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信心和决心。
从陕西起步 超越三峡库区移民规模两倍的超级民生工程
早在2011年,陕西就正式启动实施了“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和“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这两大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陕西将用10年时间实现陕南240万人和陕北59万人告别地质灾害多发和极端贫困缺水的山区,并通过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方式,让大家逐步脱贫。
陕西实施如此巨大的移民搬迁工程,远超当年三峡库区移民150万人移民的记录,堪称新中国历史上的“搬迁之最”。陕西并不富裕,虽比不上发达省份,但陕西从未忘记每一位还生活在贫困地区的群众,移民搬迁工作不仅要让群众能够“搬得出”,还要让大家“稳得住”,最终实现“能致富”。
以2011年启动实施的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程为例。陕南地处秦巴山区,自然灾害频发,2001年至2010年间,陕西省南部山区共发生地质灾害2000多起,造成590多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60多亿元。仅2010年的“7·18”洪涝灾害,就造成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3市73人死亡,121人失踪。
为从根本上解除山区群众安全隐患和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让贫困区的群众早日脱贫致富,陕西省委、省政府结合陕南实际情况,慎重考虑之后果断决策,向全省人民做出庄严承诺,对陕南地区实施避灾移民搬迁这一重大民生工程。自此,历届陕西领导班子也都下定决心从根本上解决陕南贫困地区群众民生问题。
陕南移民搬迁,不仅可以帮助群众避灾减贫,还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就近城镇化,让山区群众彻底摆脱了“受灾—贫困—扶贫—再受灾—再贫困—再扶贫”的恶性循环。
可以说,在陕南地区进行大胆尝试的移民扶贫工程,是国内外近代移民搬迁史上的一大壮举。
陕南和陕北的这两大移民搬迁工程推进三年之后,陕西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扶贫搬迁工作经验。此时,陕西再一次决定将这些成功经验在省内复制推广。2014年,涉及约100万搬迁对象的“秦岭北麓和渭北旱塬地区移民搬迁工程”也启动实施。此时,在陕西覆盖陕北、关中、陕南的移民扶贫新实践,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更赢得了陕西群众的支持。
陕西探索创新的移民搬迁工程模式,不论是规模还是力度,都可谓是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中央提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的“易地搬迁一批”,正是发源于陕西2011年对人民的郑重承诺。
政策配合以搬促变 筹措资金消除群众后顾之忧
在陕西移民搬迁的思路中,坚持以集中安置为主,重点优先搬迁地灾户、洪灾户、采煤塌陷户、贫困户。这并不仅仅是将贫困地区简单的转移到相对安全、适宜发展的地区,而是要通过各种配套产业和政策的跟进,全方位帮助移民对象实现脱贫致富,移民搬迁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以搬促变”。
为此,陕西省实施产业与建房同步建设,积极落实产业配套政策。鼓励各类农业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在移民集中安置点周边布局。对搬迁群众进行技能培训,提高搬迁户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搬迁户多渠道就业创业。同时,加大扶贫贴息贷款、互助资金投入,鼓励群众发展优势产业,从事种养殖业、三产服务业或劳务输出等,并通过土地流转,盘活生产资源,增加群众资产性收益,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实现。
此外,陕西还决定,移民搬迁安置点选址要遵循“四避开”和“三靠近”原则,即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避开水涝低洼地、避开生态保护区和避开永久基本农田,以及靠近城镇、靠近中心村和靠近园区景区,50%以上的集中安置点都进入了城镇规划区。
在资金方面,为了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陕西决定要以让搬迁户“不拿钱、少拿钱”的原则,提高建房补助的标准。
还是以2011年启动的陕南移民搬迁为例,凡集中安置的搬迁户,建房资金按照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住房由搬迁户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其余资金由各级财政和整合资金统筹解决。尤其是对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等无建房能力的困难群体,均由政府负担,供其免费居住。
陕西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为解决陕南移民搬迁周转资金,专门组建“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筹集60亿元,作为移民搬迁的启动和周转资金。陕西各部门还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出其力,各记其功”的方式整合项目,捆绑资金,向移民搬迁安置点集中安排。此外,陕西还探索了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移民搬迁工程。
如此一来,既减少了项目分头安排、资金分散使用所带来的重复浪费现象,又解决了移民搬迁筹资难题。
新一轮移民搬迁工程将涵盖五大类型
移民搬迁的探索,陕西已经探索实践了5年。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陕西累计有49.16万户、174.7万名群众住进了服务便捷的新型社区,彻底摆脱了自然灾害威胁。仅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就累计投入了各类资金595亿元,完成32.4万户111.89万人的搬迁任务,集中安置率达到90.43%。
“十二五”期间陕西移民搬迁工程为陕南三市提高城镇化率贡献了4.78个百分点,为陕北贡献了4.6个百分点;并为这些地区累计节约土地8.4万亩。
移民搬迁工作,除了可以帮助群众摆脱自然灾害威胁,让群众住进服务便捷的新型社区,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帮助搬迁群众实现从单一产业向多产多业和多种就业方式的迅速转变,也让迁出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推动贫困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与“十二五”陕南移民搬迁相比,“十三五”全省移民(脱贫)搬迁,更加突出系统思维,强化顶层设计,同步实施扶贫与避灾、生态和其他类型的搬迁安置,政策执行方面也交由国土部门牵头负责。
今年6月23日,在全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推进会上,对全省新一轮移民搬迁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到“十三五”末,完成35.5万户125万人建档立卡扶贫搬迁,以及避灾、生态和其他类型搬迁安置任务共近300万人。其中,陕南地区2016年基本完成避灾搬迁任务,2018年基本完成扶贫搬迁任务;其他地区2018年基本完成扶贫和避灾搬迁任务。
也就是说,2016年启动的新一轮移民搬迁工程将涵盖扶贫搬迁、避灾搬迁、生态搬迁、其他搬迁以及城镇化和镇村综合改革所需的多种类型。
“十三五”期间,陕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资金将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债务、开行与农发行专项建设债券、地方政府贷款和群众自筹等解决,搬迁补助标准将高于“十二五”期间的标准。
陕西的移民搬迁工程已成为统筹解决群众安危、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路径,并成为全国各地借鉴的一面旗帜。移民搬迁工程,也是陕西为全国各地扶贫攻坚工作贡献出的“陕西经验”。
在未来,陕西将通过新一轮移民搬迁工作的探索,助力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目标,为陕西乃至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更多有益的尝试和贡献。(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