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乌兰县3557工程海东移民、格尔木市黑泉水库移民、都兰县移民、德令哈市国营农场引劳调庄移民的进入,使海西州农牧业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贫困人口大量增加,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迫在眉睫。1997年初海西确定贫困人口共有8909户38420人,占当时全州农牧民总人口的34%。为此,这一年,全州扶贫开发工作正式拉开序幕;2001年,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探索阶段,主要体现在异地扶贫移民安置工作深入开展;2004年,以整村推进为标志的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启动,到2010年底,全州117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实现全覆盖。自2011至2015年,扶贫开发进入了发展提升阶段。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海西贫困发生率由1997年的34%下降到了5.3%。
2016年,全州上下齐心协力,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和视察青海时“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全方位加大脱贫攻坚力度,贫困人口收入稳步增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1建机制:注入动力
为使“六个精准”落到实处,州委十一届十五次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员会关于年内实现贫困人口全部清零的决议》,出台《海西州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等八个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交通、水利等十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和《海西州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海西州贫困残疾人托养扶贫暂行办法》、《海西州养老服务扶贫试行办法》三个办法,解决了制约我州脱贫攻坚老年人养老、残疾人托养、贫困学生教育助学等突出问题,全方位构建了我州“1+8+10+3”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为实现“两个率先”、建设藏区第一强州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按照“现有数据再核实、动态数据要跟进,保证脱贫的销号,返贫的重新认账”的要求,建立完善了我州建档立卡扶贫信息数据平台中扶贫对象、专项项目管理、专项资金管理三个模块,实现“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动态化管理,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树靶心:精准到户
怎么帮?帮什么?海西州采用“一县一计划、一村一对策、一户一方法”,开辟出异地搬迁、产业发展、转移就业、低保兜底等“八大战场”。投入7107万元搬迁安置3007人,全面完成了省上要求“今年要完成建设任务70%以上”的任务目标。推进产业发展,乌兰县希里沟东庄村、柯柯镇西沙村、茶卡镇巴音村三个贫困村建设扶贫产业园;都兰县开发枸杞产业项目,将为贫困户分红,并在热水乡赛什堂村建设锦亿文化旅游扶贫项目;天峻县建设麻花加工厂,并在阳康乡果当村建设自驾游营地,以旅游扶贫促增收;德令哈市实施温室改造、藜麦种植等项目。全州119个贫困村成立了互助协会,将贫困村互助资金投入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抵押金撬动银行贷款,以及贫困村和贫困户短期低息借款发展生产。争取省级产业发展资金1967万元资金入股到柴达木农商银行、企业公司、合作社等,将为贫困户分红;州级贫困村产业发展资金和西部三行委帮扶东部地区脱贫资金,用于购置商业铺面、入股企业或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实施产业扶持资金资产收益项目。安排2388人在公益性岗位、企业等就业。针对贫困人口,实施医疗救助,严格实施“一免七减四优先十覆盖”政策,对全州不达标的贫困村卫生室进行室内装修,购置办公及医疗设备,并发放医疗救助资金,为贫困人口免费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82例。实施教育脱贫,按照“一人一卡、一人一策”的要求,完成了全州219人贫困学生建档立卡的工作,补助资金98.2万元。开展低保兜底工作,发放农村低保保障金1317.5万元,在全省率先提高了农村低保标准为4000元/年,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范畴,享受低保政策。加强生态保护与服务,共落实林业生态扶贫管护岗位935人、草管员140人,人均月工资1200元。
3去一线:扛起责任
“走,到村上去!”一声号召之下,海西州各级党员干部分赴精准扶贫各大战场,统筹开展企业扶贫、定点扶贫、对口扶贫、驻村帮扶等“四大社会扶贫”工程,积极构建纵横交错、层层联系、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和任务链,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政协支持监督、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脱贫攻坚新格局。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急先锋”和“桥头堡”的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精神状态,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争当先锋,各级领导及干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5829人次。严把选派程序,抽调省州县三级优秀干部354名,担任我州141个贫困村、维稳重点村、后进村“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队员,做到派出单位与第一书记责任、项目、资金“三个捆绑”,形成一线有干部、后方有靠山的工作机制。州级机关58个单位包干帮扶33个贫困村,驻州单位、军警部队、金融保险、企业等共有27个单位结对帮扶26个贫困村,县级共有189个单位结对帮扶30个贫困村,协调落实项目和资金。根据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百企帮百村、百企联百户”脱贫攻坚动员大会精神,鼓励民营企业结合实际,通过资源开发、解决就业等多种方式,开展“选择性”帮扶,全州共有80家民营企业与67个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产业帮扶投入资金314万元,企业帮扶解决就业280人。落实西部三行委1000万元、浙江援青资金500万元,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和撬动金融扶贫贷款。
4勤益智:努力“造血”
扶贫就是扶真贫、真扶贫!为了巩固扶贫成果,让脱贫者不“反弹”,海西州大力实施智力帮扶行动,搭台子、带能人、找项目,在基层一线奏响人才智力“号角”。为了将各项政策要领、项目操作流程及时传达给扶贫系统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等一线主力军,先后组织举办了“第一书记”培训班、全省建档立卡培训班、农牧区劳务经纪人培训班、打赢脱贫攻坚战专题培训班、第三方评估启动仪式暨培训会、互助资金项目管理专题培训班等多项专题业务培训,参训人员达790余人次,对扶贫干部了解掌握政策,规范扶贫工作流程、落实脱贫举措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以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为重点,为贫困村劳动力提供学习机会、就业保障,创新“输血”变“造血”立体式扶贫新思路。把“见物”与“见人”结合起来,结合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把富“口袋”与富“脑袋”统筹起来,把帮扶与励志同步起来,通过集中学习报刊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找准门路、满足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大力营造扶贫脱贫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良好氛围。强化对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做到扶贫先扶智,充分利用“冬歇期”培训黄金时间,激发贫困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贫困村劳动力对科技致富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实现技能脱贫致富,完成各类培训1829人,其中“雨露计划”短期技能培训650人,培训贫困村劳务经纪人75人、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111人,培训非遗羊毛毡绣手工制作、电商、餐饮服务、牛羊养殖、枸杞育苗、掐丝唐卡等13个专业993人。
[责任编辑 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