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政协委员徐沛东:文艺工作者应该深知自己的责任
2017-03-13 14:48:5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好的文艺作品既要有娱乐性,更要有教化性。文化一定是化人的。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深知自己的责任。

\

徐沛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代表作有《亚洲雄风》《命运不是辘轳》《爱我中华》等。

记者:您认为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徐沛东:好的文艺作品既要有娱乐性,更要有教化性。文化一定是化人的。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深知自己的责任。好的作品能被群众认可甚至喜爱,是因为它们都是随时代脉搏酝酿而生的。比如说《命运不是辘轳》,产生于农村改革的年代,大家一看,这部作品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再比如说《亚洲雄风》《大地飞歌》《爱我中华》,这些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扎根泥土,深入了解时代,为时代而歌。如果跟所处时代没关系,自己玩自己的,那就不是文艺工作者。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身上的使命是很重大的。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终端设备的迅猛发展,当代音乐创作、传播和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新的挑战,比如音乐侵权现象时有发生、优秀原创音乐匮乏等问题。因此我建议,制定音乐产业促进法,将音乐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顶层规划,加大版权保护力度,激发音乐原创力,建立完备的现代音乐产业体系。

记者:对当下文艺创作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徐沛东:当下,一些年轻人没有把基础打好,总想着走捷径。有些作曲的,把国外的曲子直接拿过来,照它的形态、模式进行一些变换。这感觉好像是在创作,其实恰恰缺乏创新。学习他人是应该的,但不应该是东抄西拼,否则就违反了音乐创作本身的规律,也迷失了自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高峰”是代表时代的印记。过了多少年,回想起来,原来当初的时代是这样的。我们不能只留下过眼烟云,而要有深刻的作品。这就要求我们把文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创新是时代的风向标,是文艺发展的根本。

文艺的创新,是要费大功夫的。作为年轻人要学好本领、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要经得住诱惑,摆正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心态,脚踏实地、探索时代,说真话、说人话、说百姓心里的话。

记者:您如何看待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正风反腐?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您如何理解“不想腐”?

徐沛东:反腐败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也是我们党有自信的充分体现。我们敢于正视问题,敢于自我净化。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如果我们不把这些毒瘤拿掉,那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大力反腐之后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的制度要跟上。中央也出台了很多制度,对各种权力进行约束和规范,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不能腐”。

用文化来陶冶人,让人们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克服一些旧有的思想顽疾。我们需要做的,是从文化熏陶的角度营造“不想腐”的氛围。君子爱财,取之要有道、要有度。怎样做到有道和有度?就是靠文化、靠民族精神。这一点和经济发展同样重要。

对下一代,从小要培养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家长应该言传身教告诉他,什么东西不能拿、什么事情不能做,拿了做了就要受惩罚。通过这些最普通也最直白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有思想的人。上学要学什么、怎么学?这一点若弄不清楚,影响的不光是孩子们,还有整个国家的未来。(记者 李自强)

[责任编辑:羽伟东]

相关热词搜索:徐沛东 文艺工作者 政协委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