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军植树480余万株、造林绿化面积8万亩
2017-03-13 14:18:43   来源:解放军报

去年共出动兵力60余万人次,种植乔灌木480余万株,种草300余万平方米,造林绿化面积达8万亩

部队积极参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去年共出动兵力60余万人次,种植乔灌木480余万株,种草300余万平方米,造林绿化面积达8万亩

今年3月12日是我国第39个植树节。2016年全军和武警部队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共出动兵力60余万人次、动用机械车辆2.5万余台次,种植乔灌木480余万株,种草300余万平方米,造林绿化面积达8万亩,29个单位、23名个人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及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和全国绿化奖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高度,习主席要求军队积极参加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以实际行动建设美丽中国。全军和武警部队积极响应号召,参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军事区域造林绿化、森林草原保护,先后完成三荒造林任务160万亩,保护森林和草原1700多万亩,治理京津风沙源60万亩,以构建北方生态屏障、长江两岸绿化、高原绿洲等大型造林绿化活动为牵引,支援国家和驻地生态建设绿化45万亩,有效提升了军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水平,为部队战备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近年来,军队造林绿化工作坚持与驻地科研院所和林业部门开展协作,研育优良适宜品种、优选成熟先进工艺、创新种植抚育方法,科学推动造林绿化。“十二五”期间,军队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和造林绿化军民融合式发展文件,建立了联防联治和资源共享等工作机制,拓展了军地造林绿化的模式和途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军事效益和生态效益。

“军队生态环境建设,是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军事设施安全防护、促进军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支撑,是培育部队战斗精神、维护官兵身心健康的必然要求。”军委后勤保障部军事设施建设局负责人介绍说,“十三五”期间,全军将持续抓好重要方向、重点区域生态植被建设与保护,开展三荒造林、海防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支援地方完成造林绿化20万亩;完成500个营区造林绿化升级改造,继续抓好1700万亩林草资源管护;制定颁发新的军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及配套的法规制度标准,建立完善军队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体系。

 

西部战区陆军某基地助力生态移民示范镇建设

同心植绿绿染沙

植树节到来之际,西部战区陆军某训练基地官兵与宁夏永宁县闽宁镇百余名少数民族群众,来到去年种植的300亩军民共建林,一起浇水培土、呵护新绿。与此同时,基地与驻地林业部门共同选址,计划上半年再完成400亩约5万株耐旱植物的植树造林任务。自1996年福建和宁夏两省区启动对口扶贫协作、共建闽宁镇以来,该基地发挥与闽宁镇毗邻而居、守望相助的优势,将生态扶贫作为帮助驻地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持续开展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工程,推动了闽宁镇生态改善、经济发展、人民幸福。

闽宁镇地处贺兰山麓、黄河之滨的戈壁荒漠,最初从宁南山区移民至此的群众,面对“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百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恶劣环境,一度想打“退堂鼓”。该基地党委决定大力支持驻地生态建设,让群众在新家园安得下心、扎得住根。然而荒漠戈壁地区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给植树造林带来很大挑战,2003年基地支援的第一批树苗栽下后,成活率不到30%。

面对重重困难,他们不仅邀请林业专家长期指导,还通过划分责任区、引进滴灌技术、精选耐旱性苗木等手段,使树木成长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自移民群众到闽宁镇以来,该基地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栽种耐旱林木4700多亩。成片的树林让闽宁镇的水土滋润起来,训练基地场区绿化覆盖率从最初的0.05%提高到现在的76%,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就地起风沙的现象明显减少。

从2000年开始,该基地开辟了包括葡萄、杏树等多种类别的800多亩经济林地,遴选驻地贫困群众维护种植,所产果实全部由群众自主销售,先后帮助70多户村民摆脱贫困。如今的闽宁镇已是东西扶贫协作的样板,成为塞上江南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

济南军区善后办某基地向科技要生态效益

精心插柳柳成荫

一年一度春风起,随着植树节的到来,地处盐碱滩上的济南军区善后办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官兵又一次忙碌起来。盐柳、中华柽柳、白蜡……一捆捆该基地与地方林科院携手培育的抗盐碱良种树苗被运到荒滩,又一片新绿即将在此扎根落户。在50多年的造林绿化历史中,该基地坚持科技支撑治风沙、改盐碱、保生态,军地联合营造了华东地区最大人工刺槐防护林,为引领当地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基地地处黄河入海口附近,90%以上土地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上,树木成活率低、造林绿化成本高。该基地注重从科技攻关入手,依托山东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在造林树种、模式和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研究。2014年,该基地以国家黄河三角洲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落成为契机,开展了“526个国槐种质资源选育”“滨海盐碱地防护林营造技术推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多个林业科研合作项目,成功选育出盐柳、中华柽柳等当地适生新树种,试验推广了刺槐、杨树、榆树等多树种混交造林模式,为突破盐碱束缚、推动生态建设向纵深开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精心插柳柳成荫。该基地还注重将生态建设发展分别纳入黄河三角洲林地保护利用整体规划、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林网、路网、水网”绿化等区域总体规划,采取“基地提供土地、土方,地方政府建设、管理”的模式,建设农田防护林网、水系林网1.5万亩,路域林网36公里,植树200余万株。

[责任编辑:羽伟东]

相关热词搜索:造林绿化 全军 万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