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礁防御怎么打?具体要运用到哪些武器装备和战术?在不久前落幕的第11届珠海航展上,中国军工巨头北方工业(NORINCO)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16年11月1日开幕的珠海航展上,北方工业通过一部耗资50余万元制作、时长不到5分钟的CG短片及沙盘模型,向外界推介了其研发的“海军近区防御装备体系”,其目的就是保卫己方战略岛礁和重要海岸线,使岛礁真正成为“限制强敌从空中、水上和水下入侵的第一道屏障”。
这套装备体系由监控侦测系统和火力集群组成,前者主要包括岸防雷达(对海探测距离140千米)、光电侦测系统、昼夜监控系统、巡逻车和声呐(水下探测距离1千米,但实际达不到)。
防空武器系统包括防空预警雷达、目标指示雷达与弹炮结合武器系统,其中预警雷达最远可探测距离250千米、高度25千米范围内的可疑目标,防空武器主力为自行高炮和PL-9C防空导弹。雷达通常与防空武器相邻部署。
岸防雷达和光电侦测、昼夜监控系统,通常沿岛礁边缘择要地高架,巡逻车顺着海岸线分段警戒,声呐则相对均衡环绕部署在岛礁近海及重要水道。
火力集群又分为水面压制武器系统和水下打击武器系统。前者包括轮式多管火箭炮(口径为107毫米、122毫米和220毫米,有效射程70千米)、岸防榴弹炮(不同口径火炮可发射多种增程制导弹药,其中122毫米射程18千米,152和155毫米射程70千米)、81毫米车载迫击炮、30毫米舰炮、岸防遥控武器站,必要时也可部署C602远程反舰系统。
轮式多管火箭跑通常部署在距滩头10千米以外的纵深阵地,岸防榴弹炮则相对靠前正面配置,81毫米车载迫击炮属于机动辅助火力单元,可根据地形、敌情灵活安排在主火力阵地侧翼。岸防遥控武器站也多布设在岛礁重要区域(比如适合登陆或敌方蛙人潜入的岸滩)。
水下打击武器系统的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反蛙人火箭炮系统,其可发射55毫米反蛙人弹药,或许是因为射程较近、散布较大,这种武器一般需要沿岛礁边缘相对密集部署,形成重叠杀伤,以防敌漏网之鱼。
当敌人出动导弹驱逐舰,并从两栖攻击舰上起飞武装直升机和无人机(配备精确制导弹药)掩护、支援部队抢滩登陆时,设在岛礁坚固隐蔽工事内的指挥中心立即发出战斗警报。
需要说明的是,北方工业提出的“海军近区防御装备体系”,关键词有二:一是“海空近程防御”,另一个则是“体系作战”。也就是说,岛礁防御绝非孤军奋战,有其天然局限性,守军若想击退来犯之敌,必须依托己方海空力量支援配合。因此,岛礁外围海区近岸要有武装巡逻艇,外海要部署具备较强防空、反潜能力的驱护编队,考虑到岛礁寸土寸金,未必都能建设飞行跑道,而且主要强调“近区防御”,所以军机这一项不是必要选择。
按照战术想定,敌高速突击艇入侵己方领水后,守军各型装备各司其职,没有出动大型驱护舰拦截,而是派出机动性更好但火力不俗的武装巡逻艇实施“对口作战”。从视频来看,敌高速突击艇抢先“冒头”,似有作为诱饵,试探守军防御力量之意。如果此时守军上当,贸然“牛刀宰鸡”,就有可能因“火力全开”暴露自身部署,从而丧失战术突然性。图为北方工业ORW-1舰载遥控武器站(12.7毫米)。
装备速射炮的守军巡逻艇凭借精准、猛烈火力迅速敲掉敌高速突击艇,挫败了对方企图。与此同时,狡猾的敌军武装直升机却突然从岛礁另一侧窜入,并发射了对地导弹,但其一举一动已被守军低空警戒雷达探知,岛上部署的双35高炮和陆盾2000近防系统的7管30毫米高炮立即对准目标开火,密集火网将敌导弹凌空拦截,PL-9C短程防空导弹也快速发射,将敌直升机摧毁。值得一提的是,PL-9C防空导弹在上一届珠海航展(2014年)就已亮相,其与双35高炮、AF902火控系统组成弹炮防空矩阵,使用了多元红外被动制导,能够有效拦截中低及极低高度的目标(特别是无人机和直升机)实施打击。
对付水下渗透的敌方蛙人,大家都知道要用反蛙人火箭炮系统,但问题在于如何发现和定位目标呢?这就要用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CETC)推出的“水下小目标探测声呐”,其配备3个声波列阵,作用范围在千米以内。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遇到和人体差不多大小的水生物(比如海豚或其他鱼类),这种声呐不会“张冠李戴”吧?对此,CETC的专家解释,人与海豚的声波反射信号不同,该型声呐可以聪明地分辨出谁是真正的敌人。
岛礁指挥中心收到声呐预警信号后,即遥控发射邻近区域的反蛙人火箭,虽然敌方蛙人处于运动过程中,但其潜水深度、移动速度相对恒定,且对即将从天而降的“死神”一无所知。火箭发射的55毫米弹药就像是一种微型反潜深弹,入水后沉至敌方蛙人附近,也就是说达到一定深度便会由水压触发,从而歼灭敌人。
如果有小股敌军突击队乘橡皮快艇侥幸登陆,昼夜不息实施监控的岛礁光电侦测系统也能很快发现他们,守军旋即用81毫米车载迫击炮和居高临下的近区防御遥控武器系统对其实施火力覆盖,确保全歼。至此,一场中等烈度的岛礁攻防战以守军获胜而告终。
[责任编辑:黄瑞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