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扶贫领导小组详细查询精准扶贫工作档案资料
组织召开基层领导干部座谈会,广纳谏言
国家级片区县周至县楼观镇三家庄猕猴桃在专业合作社带动下喜获丰收,使更多的贫困人口受益,果农年均收入增加近万元
周至老堡子村水蜜桃产业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下,贫困户脱贫步伐加快
公元2013年至2016年,四季共交换了四个完整的轮回。四年,在历史的时间轴上算不得漫长,但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历程,这场“战役”愈显艰辛。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发!铿锵的旋律响彻2976平方公里,经久不息。
四年,周至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7亿元,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社会帮扶、能力提升、政府兜底等工程,打出了一套漂亮的脱贫攻坚“组合拳”。
四年,从132个贫困村、3.27万贫困户、11.34万贫困人口到所有数据全部划消为零,急速触底的抛物线承载了多少人的责任担当,又为多少人绘就了新生活的美好明天。
2016年3月,周至县通过媒体发布了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消息。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县委、县政府面向全县再次发出“指令”:脱贫工作转入巩固脱贫成果、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全新阶段。
苦干实干拼命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新征程上,9000余名扶贫干部再挑重担,只为让68.14万周至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美满。
帮扶谁?
精准识别,贫困清单中一个都不能少
2012年临近年末,一份沉甸甸的贫困人口摸底情况汇报材料摆上了有关县领导的案头,清单首页的“总体情况说明”部分有这样一段文字:按照2500元以下的标准,全县有贫困村132个、贫困户3.27万、贫困人口11.34万,被确定为西安市唯一的秦巴山片区扶贫重点县。认真翻阅,县委、县政府领导脸色凝重。
周至位于西安市的最西部,北濒渭水,南依秦陵。全县辖22个镇376个行政村,总面积297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到全县总面积的76.4%,总人口约68.14万,其中农业人口61.74万。
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数学题:35%的贫困村、近17%的贫困人口。这就是现实。守着青山绿水的大好资源,十余万群众却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上。如何破题?
“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集全县之力打赢扶贫攻坚战”。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动员大会上,县委、县政府指向明朗、态度坚决。经过多次会议研究,《周至县加快贫困群众脱贫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周至县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3—2015年)》《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周至县扶贫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新鲜出炉并印发全县。一场持久而浩大的扶贫攻坚战由此打响。
为确保精准筛选扶贫对象,周至县提出了“户申请、村评议(村民代表大会评议)、三核查(村主任核查、包村干部核查、驻村工作队核查)、两公示(村公示、镇公示)、镇确认(镇分管领导核实、镇党委会审定)、县复核”的“六步识别法”,并同步实行村干部、部门驻村帮扶干部、镇包村干部、镇包片领导、镇分管领导和书记、镇长“六级签字背书”制以及县、镇、村“三级复查”制,层层夯实工作责任,确保不落一人一户。
仅有这些,显然还很不够。
在随后的工作中,周至县又组织各镇街、各部门对扶贫对象进行二次核查,在逐一清理“九类人”的同时,按照省定不计算转移支付人均年纯收入2875元以下的标准,对全县贫困户进行了再次识别,将全县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与贫困人口进行比对,逐一核查筛选,精准识别率达到了98%以上。
这一查,20镇街338村2615户8410人再次进入全县扶贫对象“大名单”。
谁来帮?
六方联动,扶贫攻坚上演全县总动员
坚持全县动员、全员参与,周至县建立了党委政府齐抓、干部全员帮扶、党员联系到户、公司优势带动、社会力量帮扶、合作社示范拉动的六方联动扶贫工作机制,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上演了一部精彩纷呈的全县“总动员”。
6个省级单位、15个市级机关、4个开发区、8个企事业单位、3个驻军单位、24个市工商联商会企业以及全县70个部门、20个镇街对口帮扶132个贫困村。6名市级领导、27名县级领导、400余名科级领导和2000名帮扶干部每人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9700多名农村党员联系近7万名贫困群众。184名优秀干部下沉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市、县工商联48家注册企业、商会集中帮扶18个村。1357个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376个行政村。
一张脱贫攻坚的大网,在周至全境徐徐展开,织就这张“大网”就是为了确保全县扶贫路上不落下一村、不漏一户、不少一人。
在这支浩浩荡荡的扶贫大军中,年近不惑的楚炳峰就是其中一位。
楚炳峰原是西安市统筹办的干部,2015年,受组织委派下沉周至县广济镇高家庄。从此,楚炳峰就多了一个“高家庄村第一书记”的身份。
高家庄村地处周至猕猴桃黄金产业带上,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俱佳。但守着猕猴桃这棵“摇钱树”却还是摘不掉“穷帽子”,这让楚炳峰十分费解。上任伊始,楚炳峰就感觉“亚历山大”。
任职第一天起,楚炳峰就开始了密集的调查摸底。很快,楚炳峰就找到了高家庄村摇钱树不“摇”钱的根本症结:产业发展无序、营销模式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甚至更多。在多次的座谈会、支部会、代表会之后,楚炳峰为高家庄村梳理出了这样一条发展主线——以发展猕猴桃特色产业为核心,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帮扶特困群众脱贫为突破,聚集优势打造产业扶贫第一村。
楚炳峰忙碌了起来。他一方面积极向市县农业、果业部门申报农业园区项目,争取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发动村里的猕猴桃种植大户,成立了猕猴桃果业专业合作社,并建立微信平台,通过“果树认养”营销模式,建立起了互信互助的网上销售平台。高家庄村的猕猴桃,因这个第一书记而第一次触网。
目前,高家庄村已发展猕猴桃上千亩。靠着这些“摇钱树”,高家庄驶上了脱贫的“快车道”。
包括楚炳峰在内,184名“第一书记”和153个驻村工作队合力按下了周至脱贫攻坚的“快进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各级帮扶组织共计投入资金近1亿元,主要落点基础设施、阵地建设、产业发展、技术培训、临时救助、资金帮扶等领域;中冠牡丹、福地牧业等扶贫企业帮扶全县70个村1553户贫困群众发展猕猴桃、牡丹等种植和畜禽养殖业;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社会扶贫工作委员会已达成意向,拟免费捐赠5000万元的医疗卫生和教育教学设备……
如何帮?
一户一法,产业帮扶挺起群众腰杆子
周至县建立健全了扶贫大数据库,准确掌握贫困群众脱贫需求,实现贫困人口“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并根据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实际情况,“一村一策”,“一户一法”,逐村、逐户制定个性化、菜单式、可操作的脱贫方案,实现了由“喷灌式”宽泛扶贫向“滴灌式”精准扶贫的转变。
老堡子村位于周至县终南镇,土壤肥沃、腐殖质丰富、地下水源充沛,是种植水蜜桃的天然宝地。然而守着这么一个“宝地”,可由于缺乏品牌优势,前几年村里仍有一百来户贫困户,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
综合考虑村情、民情和自然禀赋等因素后,驻村帮扶组为该村制定了“组建农业合作社,壮大特色产业,依托集体力量抱团脱贫”的个性化脱贫方案。
按照这一思路,2013年初,由扶贫资金、国家鼓励支持农业园区的政策资金和合作社自筹资金三方共同注资,老堡子村历史上第一家农业合作社——长扬果品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首期共统一流转土地150亩,建成水蜜桃设施大棚150栋。
为解决贫困群众的没资金、缺技术的问题,合作社将150栋大棚全部免费下放由全村的100户贫困户经营,并由15名党员和35名科技示范户手把手指导种植管理。
目前,老堡子村150栋水蜜桃设施大棚发展良好,年总产值可达750万元。贫困户李堰道至今逢人就自豪的炫耀:“一分钱不出,白白承包了个水蜜桃大棚,一年收益5万多,咱这别说脱贫,离小康都不太远了。”
有“一村一策”的例证,也有“一户一法”的典范。
周至县集贤镇农民段武军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家里父母年迈、常年生病,属于典型的“一没创业资金、二没脱贫能力、三没打工时间”的“三无漏斗户”。
了解情况后,帮扶组建议段武军在家发展家禽养殖,既能照顾父母,又有经济收益。为了打消段武军缺乏启动资金的顾虑,帮扶队自筹资金给段武军购买了鸡苗,并联系专业人员对段武军进行养殖专业技术培训。
如今,段武军的养鸡规模越来越大,不但建起了5间鸡舍,自家的住房也由土坯房变成了两层小楼。
脱贫致富,要“输血”更要“造血”。在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同时,周至县按照“壮大主流产业、提升造血能力”的思路,借助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工业园区、商业贸易、劳动就业等杠杆,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全面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
在做精现代农业方面,周至按照“南部沿山重点发展中蜂养殖、杂果种植,中部平原重点发展猕猴桃、蔬菜产业,北部沿渭河重点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的思路,引导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和禽畜养殖。期间,共计新增核桃面积20000亩、猕猴桃面积3000亩、药材面积2000亩、食用菌面积4000亩、苗木花卉3000亩、家畜3000余头、家禽10000余羽,特色产业擎起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半边天”。
在做优生态旅游方面,周至立足生态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全面发展全域旅游,做响“平原看沙河,沿山拜财神、访老子、游植物园,深山看厚畛子古镇和老县城”三大旅游品牌,动员和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三产服务。仅退耕还林一项,就为6100户群众补助资金352万元。
在做强工业园区方面,周至县坚持差异化发展的思路,以壮大工业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依托集贤产业园、西部智能装备配套园建设,积极吸纳就业,建成投产企业达40家,新增就业岗位2600多个。
在做大商业贸易方面,周至紧抓陕西省电子商务扶贫试点县机遇,大力开展电商培训,拓宽贫困村、贫困户增收渠道,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加强与京东、右下方等电商合作,大力扶持电商、微商等,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体电商呈几何倍数增长。截至目前,全县注册电商公司202家、个体微商3000多户,帮助贫困户销售猕猴桃、杂果和农副产品2亿元。
在做好劳动就业方面,周至把帮助困难家庭群众就业作为最直接的办法。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务工实现脱贫的困难群众,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帮其就业,期间共实现劳动力就业转移脱贫12449户43918人。同时,城管部门聘用200名贫困群众担任保洁员,林业部门聘用36名贫困户担任公益林建设护林员,动员企业优先使用300多个困难家庭成员担任保安员、保洁员等,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咋保障?
统筹资源,多措并举织牢社会保障网
对照省、市出台的政策文件,周至县及时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1+N”帮扶措施和支持办法,形成了由40个单位组成的产业、教育、医疗、金融、兜底等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1+N”脱贫攻坚方案,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基本建成。
——教育资助夯基础。重视发挥教育在扶贫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广泛开展贫困大学生救助、“雨露计划”及社会资助等,确保每位贫困学生上得起学、上好学。对本科录取的637名贫困大学生每人发放救助金6000元,专科录取的872名贫困大学生每人发放救助金3000元。对困难家庭的868名大中专学生,每人每年提供贴息助学贷款8000元;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庭938名中职学生,一次性资助3000元并免学费;对普通高中的3258名贫困生,每人每年补助1500元,2642名特困生每人每年补助2500元;对义务教育段的18047名寄宿制贫困家庭初中生每人每年补助1250元、小学生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对学前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幼儿、孤儿、残疾儿童每人每年资助750元;下拨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1.2亿元,保证了167所义务段中小学51023名学生全部享受营养餐。
——医疗救助纾民困。建成标准化卫生室466个,配备乡医636名,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等问题。将贫困户合疗报销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大病保险起付线由3000元下调至1500元,下调比例50%,全县3000多名贫困户受益1260万元。“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商业医疗保险”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大病救助、临时救助和优抚政策全面落实,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2亿元。同时,为进一步减轻贫困群众看病负担,按照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县财政拿出410万元,为全县4.1万名贫困人口每人购买了一份补充医疗保险,对保险期内被保险人中属农村低保对象的贫困人员患病经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政策性补助后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按100%的比例进行赔付;不属于农村低保对象的贫困人员患病经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政策性补助后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超过3000元(含3000元)以上的部分按100%的比例赔付,进一步缓解贫困人员就医经济压力,有效解决贫困人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有力的托起了民生的底线。
——移民搬迁抓根本。将脱贫移民搬迁、避险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美丽乡村与城镇化相融合,建设聚集化社区,推进城镇化建设。依托道文化旅游建设楼观新镇,依托西南塬区乡村旅游建设翠峰农林、竹峪丹阳、骆峪黄湾社区,依托仙游寺景区建设马召辛口社区,依托秦岭国家植物园、集贤产业园建设集贤金凤社区,依托花卉苗木产业建设哑柏新镇。为314户农村无房的特困户和“三无户”,由政府捆绑使用相关资金每户投入6万元共计1884万元为其免费建成安全住房。
——技术指导提能力。采取“扶贫基地+职业技校+农民工就业培训+各镇设点培训”相结合的模式,高标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及贫困劳动力1.35万人。成立百名科技人才服务团,深入一线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成立70人的农技专家团,与农业科技园、合作社、贫困村结对帮扶。打造县级科技精准扶贫示范园8个,每年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3000名。每年提供无息创业担保贷款2500万元,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金融扶持解难题。成立茂源公司,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贷款2亿元专项用于移民搬迁,2016年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涉农贷款26亿元。创新金融扶贫机制,成立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30家,发展会员4000余户。投资640万元作为贫困户贷款担保金,撬动商业贷款,实现了扶贫资金和信贷资金的有机结合。加大金融扶持力度,2016投入扶贫贷款1500万元,投入扶贫贴息资金300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贷款难、利息高的问题。
——整合资金促发展。制定出台了《周至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实施方案》,统筹整合农业、果业等18个部门的涉农资金,自2012年以来,行业部门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7亿元,期间新修、改造县乡及通村道路280公里,新打机井780眼,埋设地埋管930公里,改造农村电力线路679公里,完成132个贫困村农民体育健身提升工程和农家书屋提档升级,投资2.39亿元改善义务教育段学校办学条件。
——社会保障兜底线。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扶贫、低保”两线合一,不断扩大受益面,解决好基本生活保障。对收入3200元以下的困难群体6001户18812人,由低保兜底保障,并先后6次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城乡低保累计支出3.1亿元。32个农村幸福院和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投入使用,县养老服务中心、儿童福利院主体竣工。
2016年11月,经过多级多部门核查认定,周至县四年脱贫攻坚,换来了一张卓越的成绩单:
——贫困户收入全部达到省定人均3015元收入标准以上。
——贫困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5800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上。
——通过移民搬迁移民搬迁、危房改造、集中供养和三无户、特困户“交钥匙工程”等,贫困户安全住房问题全部解决。
——全县5.1万名义务段学生全部就学。贫困群众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
——132个贫困村全部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或互助资金协会,电力入户、安全饮水等民生工程实现了全域100%覆盖。
……
村道宽了、路灯亮了,产业有了、门路广了,房子大了、钱包鼓了。走过三年脱贫攻坚,周至11.34万贫困群众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然而,任务远没有终结。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周至2615名党员领导干部已挽起了裤腿、撸起了袖子,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启程扬帆。
[责任编辑:黄瑞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