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面教育赶走成长的阴霾
2016-12-16 10:14:44   来源:人民网

认识和应对校园欺凌,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然而,让校园的问题回归校园,仍然是最明智的选择。从根本上讲,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最需要靠更全面的教育来解决。

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本来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弄清行为边界、形成公民意识,跟积累知识、掌握技能是同等重要的训练。这需要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携手培育一个面向问题、以规则为主导的教育环境。

本期大家谈,我们摘编三篇读者来稿,从规则教育、感受教育和锤炼教育等角度探讨问题成因,共求解决之道。

——编 者

规则教育应成体系

筱 理

近期,校园欺凌成为热议话题。孩子是非观念并不清晰,重视规则教育十分必要。

遏制校园欺凌,法治思维不可或缺,但过于依赖惩治,可能让复杂问题简单化、线条化。依法惩戒是对行为的末端治理,并不能告诉学生应该遵循何种行为规范。让所有孩子建立起清醒的底线意识和规则意识,才是负责任的做法。

防范校园欺凌,需要良好且成体系的规则教育。有专家指出,根据国外一些经验,从幼儿园到中小学,根据不同年龄和年级,设立详细的行为规范和干预措施,如发生推碰他人、投掷物品、吐唾沫等行为,会视情节做出勒令停止、给予告诫、逐出课堂等惩罚。行为规范越是细致,指导意义和操作意义越明显。只要在特定“烈度”范围内边解决边引导,就能尽早规束行为,有效避免欺凌升级。

校园欺凌的存在,说明教育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抵达光明需要在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共同树立规则意识。一旦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校园欺凌就不至于成为一个需要到校外解决的问题。

感受教育不可或缺

何 杰

每谈及校园欺凌,都会勾起我埋藏多年的痛苦,引发对教育的深思。欺凌多发,其中一个原因是孩子们缺少感同身受的教育。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共情”。欺凌行为令人痛心,一些孩子对受害者没有共情体验,对一些冲动行为也不以为然,更值得担忧。

教育专家认为,物质短缺时心理感受不是最重要的,那么在物质丰裕时代,孩子们对尊重心理的需求极为强烈。此时,如果不重视培养共情能力,只看重竞争结果,很容易结出恶果。

在青少年时代,感同身受的意识与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学生行为得体,不能只靠违纪、违法的后果去“吓唬”,而要引导他们体验因过失导致的痛苦,特别是那些弱者的伤痛。如讲《孔乙己》时提示学生,那些短衣帮们明知孔乙己的痛苦却当面羞辱他的不堪;讲《风筝》时,也可说明,兄长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傲然走出”的举动,让弟弟内心多么绝望。

教师和家长作为教育者,也要接受感受教育。除了对孩子的境遇感同身受,也要明确告诉他们,失当行为会给家长和老师带来痛苦。用换位感受驱散欺凌阴霾,这堂课要跟上。

锤炼教育要会引导

暮 色

[责任编辑 马宝]

相关热词搜索:阴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