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亮赵红旗
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陈店乡党委书记虞艳的记忆里,从小耳熟能详的就是聆听亲人讲述先辈的故事。
如今,她既是一名基层工作者,也是一名红军的后代。她所工作的陈店乡原名柴山堡,是鄂豫皖边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当时全乡不足1万人,但有5500余人投身革命,2200人为国捐躯。现在的陈店乡有1.6万人,大多都是革命后代和军人家庭。
在她的眼里,新县法院的法官特别忙,他们经常到村部和农户家中开庭断案,不让群众多跑路。法官们解释说:“我们不仅要维护现役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还要同等对待退伍军人、烈士遗属、革命烈士后代。”
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社军对《法制日报》记者解释说,信阳是驻军大市、兵源大市,每年应征入伍青年达4000多人,同时也是红色群体相对集中的地区,各类涉军优抚对象达30万人,居全省第一,全市两级法院将其全部纳入司法拥军范围,作为继承发扬革命老区光荣传统的重要载体。
河南高院院长张立勇实地调研后认为,信阳涉军维权工作不再满足于军人军属和驻军单位等特定群体,把服务范围扩大到对革命作出贡献的红色群体,突出了对他们的司法保护。他要求在全省法院系统推广“信阳模式”。
服务网点实现全部覆盖
陈店乡山背村革命烈士张厚贵的后代张锡交老人家中接连发生了3起纠纷。老人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家,但在这个大家庭里,兄弟之间、妯娌之间及父子之间,常因家庭琐事闹矛盾,家庭关系一度紧张。
第一起纠纷是因老宅房子的修缮和归属问题而引起。弟弟把哥哥诉至法院后第二天,县法院的两名法官就赶到山背村,同村干部一起到他家中调查了解情况,并现场组织调解,但兄弟俩隔阂较深,3个小时的调解工作没有任何进展。随后,办案法官又先后四次到村委会和当事人家中进行调解,还动员双方的亲戚及其他同宗兄弟做他俩的工作,最终使兄弟俩握手言和。
兄弟俩的纠纷刚解决,妯娌俩又闹起了矛盾。法官又通过7天的入村工作,化解矛盾。
去年7月,张锡交老人因为赡养问题,向法院起诉小儿子,要求每月支付300元的赡养费,归还他的烈士优抚证和抚恤金存折。
看着这个家庭接二连三出现矛盾纠纷,法官没有抱怨和责备,又先后五次到被告家中与其促膝谈心。被告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将优抚证件和抚恤金存折还给了父亲,并答应每月给父亲300元赡养费。
如今,这个家庭变得融洽了。法官的上门调解深深打动了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也打动了村里的右邻右舍。
张社军说,全市法院对涉军案件坚持依法裁判为主,同时采取诉前调解、诉讼调解、执行和解等多种方法化解纠纷,2012年以来办结的涉军案件,上门调解和执行和解结案率达76%。
截至目前,信阳涉军维权服务网点实现了全市全覆盖。该市两级法院在军烈属、优抚对象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了17个巡回审判点,开展巡回审判216次,办理涉军案件124起;在驻军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12个涉军维权社会法庭,选聘社会贤达和军人军属担任社会法官,及时调处各类涉军纠纷752件;在军分区、人武部等单位设立32个涉军维权服务联系点,并依托“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在全市3139个行政村、居委会确定若干名复转军人或军属作为联系人,收集涉军维权信息。
司法拥军助力强军梦
2015-07-28 10:12:22来源:法制日报
河南高院院长张立勇实地调研后认为,信阳涉军维权工作不再满足于军人军属和驻军单位等特定群体,把服务范围扩大到对革命作出贡献的红色群体,突出了对他们的司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