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区”展现“真功夫”
格桑卓玛是以急性胃肠炎收治入院的,但是入院后,又表现出进行性的肢体麻木乏力,逐渐出现四肢瘫痪,治疗一度陷入困局。就在此时,援藏军医组进藏了,综合内科主治医师孔晓东对患者进行了全面检查后,确诊是急性脊髓炎。这不是一种常见病,当时申扎县医院无法化验电解质,只能让格桑卓玛转到拉萨市的医院继续治疗。可是格桑卓玛家里掏不出治病的钱,想放弃治疗。
为了挽救这名藏族同胞的生命,第85医院的军医进行了多次的病情讨论,在征得其家人同意后,决定作最后一搏,对病人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期间,作为主治医生的孔晓东不敢离开病区一步,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奇迹终于出现了,格桑卓玛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并不久就能下床行走了。
“那时,申扎县人民医院检查项目只能做三大常规,药品只有50多种,对医生的能力水平考验很大。”聊起“那些年”,第二批援藏军医、神经内分泌科副主任韦道明记忆犹新。“有一次凌晨三点,县城发生一起车祸,十几名藏民受伤,被送到医院。我们立刻展开了紧急救治,给轻伤员清创、缝合、包扎;对2名重伤员紧急处理后,立刻组织向日喀则医院转院,最终使这些藏民都转危为安。”
医院医务处马万兵主任说,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更考验援藏军医们的“真功夫”。所以,医院每年选派人员,都会充分考虑内、外科和医技科人员的合理搭配。目前援藏医疗队已经在雪域高原开展了胃镜检查198次,疑难手术70余例,在“生命禁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输血”为了更好的“造血”
“产妇33岁,先天条件不好,胎盘低置,好在手术一切顺利。”自2008年藏族女医生次吉从第85医妇产科学成归来后,每当遇到技术难题,她都会通过电话,向妇产科副主任孙健请教。
由于藏区自然环境恶劣,许多藏族妇女都患有妇科病,生孩子更被喻为“鬼门关里走一趟”。在第85医院,次吉进行了近1年的妇科常见病治疗、妊高症、产科危重病人处理等知识的学习,回去后成了高原女性眼中的“活菩萨”。
藏族医生珍吉与普外科黄河主任也是老朋友了。珍吉曾经在外科进修一年,如今能够独立完成局麻条件下的外科手术。前不久,珍吉接诊了一位耳朵下方长了一个鸡蛋大小皮肤瘤的藏族小姑娘。为了保险,她通过网络给黄主任传了患者症状照片,并在电话里详细讨论了病情及手术方案。“我只是要求她注意保护面神经,注意止血要彻底,加强防止感染,她完成得非常好”,黄主任满意地说。如今这个藏族小姑娘又恢复了靓丽的模样。
央珠刚到检验科时,连试剂都叫不全,更没有见过全自动生化仪等检验设备,科里就安排她到生化、微生物、免疫、输血等组轮训。考虑到当地医院设备限制,医院专门购买手工试剂,手把手地带她做检查;配制试剂时,央珠不太会用吸管,剂量总加不准,大家就用水代替试剂,一遍遍帮她反复练习。经过1年多的真带苦练,央珠顺利“出师”了。
“胃镜已经进入食道下段,这里是贲门,动作一定要轻、慢,因为贲门处微有孤度,稍不注意胃镜很容易擦伤食道壁”。胃镜室里,主治医师毛勇正在手把手教藏族医生白玛央金操作胃镜。而在六楼的骨科治疗室里,藏族护士吉措正在骨科主治医师李世蒙的指导下,学习打石膏。
“远水解不了近渴,打铁还需自身硬。”第85医院周宏宇院长说:“第85医院不光要帮援助医院‘输血’,更要致力提高援助医院自身的‘造血’功能。”如今,第85医院帮带的藏族医生涉及外科、消化科、麻醉科、骨科、检验科、妇产科、特诊科等专业,赠送了胃镜、心电图机、心肺复苏机、小型呼吸机、眼科AB机、角膜曲率计等医疗设备。申扎县人民医院利用第85医院捐赠的百万现金又购置了不少医疗设备,他们给每件设备上都贴上了“解放军第85医院赠”的标签。(孙燕、张苑、韩卫仪)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