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双拥工作如火如荼进行中
本网讯(记者 林士卿 刘宗利 通讯员 庄绍宏) 古有海滨邹鲁,今为刺桐新城。古泉州侨乡文化积淀丰厚,地理位置依山面海,地处福建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北连东海,南接南海,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海防要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革命战争年代,泉州侨乡这块红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爱军尚武、支援人民军队打胜仗的动人故事,血与火的洗礼,淬炼出这里的军民之情,情深似海。新中国成立后,泉州一直是福建省重点驻军地区,陆、海、空、二炮及武警部队等军种齐全,他们用生命为驻地群众打造安全屏障,用诚心为驻地建设添砖加瓦,用真情为“和谐泉州”增光添彩: 2012年2月,泉州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分别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四连冠”、“二连冠”。2013年7月,泉州市和所辖11个县(市、区)全部荣获福建省双拥模范城(县)称号,再次实现“满堂红”。泉州军民始终坚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高扬传统旗帜,持续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的内涵,使双拥之花在这片热土上开得愈加红火。
文艺汇演
汇聚新能量 助力科技强军兴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已经成为强军建设的关键要素。面对新形势,泉州市坚持以科技拥军为切入点,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强军目标,服务部队官兵不断提高战斗力。
一是广泛开展科技拥军活动。泉州市科技拥军工作起步较早、成效较好。近年来,泉州市双拥办以全省科技拥军工作推进会在该市召开为契机,加大力度,继往开来,从更高起点上筹划和推进科技拥军工作。近3年来,泉州重点扶持部队科研项目124个,其中26个项目荣获省、市科技进步成果奖,迎来了驻军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勃勃生机。同时,发挥4个科技拥军示范基地以及科技拥军专家顾问团作用,及时协助部队破解科技练兵难题。全市累计援建驻泉部队科技强军项目317个,协同驻军研制科技训练攻关项目48个。二是大力支持人才强军战略。发挥地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科技密集型单位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常态化帮助驻泉州各部队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依托地方院校,为部队培训培养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帮助官兵提高学历层次和军事素养。三是积极助力部队锻造官兵“精气神”。充分发挥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广泛开展“温陵讲坛”、“魅力泉州”等送图书、送文艺进军营活动,增强军营文化感染力,为培养人民子弟兵“听党指挥”、“献身使命”的战斗精神和过硬的战斗作风加油点赞。
少年军校
聚焦新发展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步发展”为着力点,出台了《推进泉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坚持城市建设和战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提升,荣获全国人防先进城市;坚持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需要,大力构建海、陆、空综合交通网络,为战时快速机动作战提供有力保障;坚持实施基础、训练、文化和生产生活四项拥军工程,近年先后支持部队“四项拥军工程”项目1130个,大大改善了部队战备执勤、军事训练和工作生活条件。二是推进平战力量建设融合。积极支持陆军预备役高炮团、保障旅和空军预备役部队建设。组建了人防、应急通信、交通战备、科技装备和民兵海上力量等国防动员专业队伍,健全落实演练机制,进一步提高军民协同作战、协同救灾能力。三是推进产业与保障体系建设融合。泉州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扶持培育一批优质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完善经动中心、军供站、支前物资供应站等军供服务保障网络,圆满完成“使命行动-2013”等演习训练支前保障任务,做到部队到了哪里,支前保障做到哪里,双拥工作就延伸到那里。四是推进思想文化建设融合。加强双拥文化设施和国防教育基地建设,深化双拥宣传教育,丰富军民国防教育内容和精神文化生活,常年坚持地方举办“经济日”、“文化周”,部队举办“军事日”、“军营开放日”军地互动活动,集聚爱国拥军、爱民奉献、崇军尚武、献身使命的正能量。五是推进社会建设融合。驻泉各部队积极融入和大力支持地方建设,挂钩援建三峡移民村、经济不发达村和新农村建设点77个,支持泉州湾跨海大桥、城区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多年来,驻泉部队把驻地视为第二故乡,在支持参与地方植树造林、扶贫帮困、捐资助学、义诊送药和文明共建、双拥创建等方面展示作为,特别是在抗灾抢险等急难险重关头彰显英雄本色,饱受泉州侨乡人民的赞誉,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军民融合同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