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巩固成果 创新特色
董晓健:新余开展“智慧动员”建设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图)
《2015江西省双拥创建主题宣传》专访新余市市长董晓健
中国江西网讯 谢沐、实习生伊航、记者徐志玲报道:2015年是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县)考评验收年,为展现双拥优抚工作新面貌,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适应新常态,积极推动我省双拥优抚工作新发展,宣传各地双拥工作典型,全面开创双拥工作的新局面。中国江西网联合凤凰网江西,带领摄制组整合全媒体资源,于6月12日走进新余,新余市市长董晓健接受了专访。
“三个优先”夯实部队基础设施
坚持把能预见的经费列入市县(区)财政年度预算,根据经济发展实行逐年递增、足额下拔,不能预见的特事特办、及时解决,为武装经费提供优先保障。严格按政策落实义务兵优待金、军人抚恤金等经费,做到按时按标准足额发放。
积极发挥地方基础设施优势,把国防设施和战场建设纳入地方基本建设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布局中充分考虑军事需求,提高军事设施的综合防护能力,对战备设施进行优先建设。目前新余市已筹资1.5亿元,将专门为部队修建二条战备等级公路;另外,为支持水电武警二总队的一个大队迁到新余,新余市及时帮助其解决了200多亩营房建设用地。
保证基层矛盾的优先解决,严格按照民兵队伍建设转型要求,探索走市、县、乡三级应急队伍信息化、常态化、规范化建设路子,将民兵整组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镇、由农民转向市民,努力推动民兵队伍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同时,加大专武干部的提拔使用力度,不断激发专武干部履职尽责的内动力。
“三个形成”推动军政军民深度融合
严格落实基本制度,形成强大合力。新余市委、市政府带头把双拥工作摆在事关全局的位置统筹考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维护稳定、促进融合发展作为双拥工作的重要任务,严格执行党委议军、现场办公、述职、例会、学习培训、军地联席会议和干部管理等基本制度,扎扎实实开展党政领导“军事日”活动,切实发挥管方向、管长远、解难题、办实事的作用,做到双向兼职不挂虚名,议军例会不走过场,现场办公不流于形式,解决问题不打折扣。
大力开展国防双拥教育,形成广泛共识。把国防拥军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各级干部队伍理论学习、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体系。建立了多个拥军平台,目前,全市建立了5个科技拥军基地、5个教育拥军基地、2个文化拥军基地,以这些拥军基地为平台,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拥军活动,形成全社会的拥军氛围。全市上下凝聚共识,与驻地部队官兵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开展科技、文化、教育为主体的拥军思路,致力把双拥工作打造成为新余的一张“城市名片”。同时,大力开展“双拥在基层”活动,以驻市部队的中队(连队)与所在社区居委会结对子的方式,进行警民共建。比如,去年龙州社区与龙池墅中队联合举办了一场庆“八一”广场文艺晚会,观看晚会群众1000多人,宣传效果非常明显。
积极推动人才双向培育,形成培训基地。依托新余市内院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做好现役官兵学历教育和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建立经常性的教育培训机制,引导社会教育培训资源进部队,免费为退役士兵提供太阳能应用、机械和电子技术等专业技能培训,为现役士兵提供学历升级、技术考级。
“三个百分百”实现安置优抚工作高效落实
新余市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有关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要求,探索实行量化打分、自主选岗新方式,提高军转干部安置科学化水平,达到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率“百分百”。建立完善了退役军人选拔、培养、安置机制,加强自主择业、岗前培训,择优安置转业军官和退役士兵就业。2010年以来,新余市共接收77名军转干部,全部安置到党政机关单位,10名随调家属均对口安排进事业单位,妥善安置120名转业士官进全额事业拨款单位工作。同时,进一步推动随军家属安置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根据每名随军家属的特点,研究制定个性化安置方案,做到成熟一个安置一个,在未就业期间足额发放最低生活补助。近四年来,为随军未就业家属发放生活补助51.5万元。
认真兑现落实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做好军队离退休老干部、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及特困重点优抚对象的走访慰问工作,对城镇没有住房或住房困难且符合享受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规定的重点优抚对象,在承租廉租住房或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时不参加摇号,予以优先安排。出台了《新余市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工作实施方案》,重点解决优抚对象医疗费用“一站式”网络结算问题,保证了优抚政策落实率“百分百”。
新余出台了《新余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对全市现役军人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实行自主择校,参加中考一律予以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录取,做到了驻军子女入学率“百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