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
军地关系是一个城市政治社会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咸阳,这座厚重却又富有活力的城市,多年来保持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军地之间始终保持着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和谐共振、协调发展。
连续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连续七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这是我市过去得到的肯定,在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的道路上,咸阳人民和人民子弟兵再次唱出一首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互助互爱的动人之歌。
双拥工作,犹如一根红线把军民紧紧联结在一起。
优化双拥环境 凝聚强大工作合力
军拥民、民拥军,军民本是一家人。
多年来,为增进军地之间的了解,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军民融合发展的理念,将双拥工作与经济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创建双拥模范城与建设西部强市融为一体,不断推进双拥工作机制、内容、领域和方式创新,广泛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体系,夯实工作责任,确保了双拥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深入开展。
全市上下牢固树立“不重视双拥工作的班子不是好班子,不重视双拥工作的领导不是好领导”的观念,自觉肩负起做好双拥工作的重任,坚持把市、县、镇三级“一把手”作为双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做到“五纳入、五到位”,凝聚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合力,在全市形成了“上下一条线,左右连成片,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双拥工作格局。
不断完善市委、市政府与军分区等三个层面的联席会议机制,制定军政座谈会、双拥领导小组会等制度,先后出台综合性双拥政策规章3部,专项政策规章7件,双拥工作制度8项,各县市区制定《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加强对双拥工作的指导、考核和督查,深入驻军单位现场办公、实地调研,解决官兵训练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双拥工作有力有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证。
加大拥军力度 落实拥军优惠政策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2011年,咸阳市“为烈士寻亲”活动,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四次派出寻亲组,跋涉于江苏、浙江、河南、陕西等省的10多个市县,行程8000多公里,寻访参加过咸阳阻击战的原参战部队、近百位烈士原籍的老人,找到9位参加咸阳阻击战的老战士,核实8名烈士姓名,找到6位烈士的亲属,受到了广泛好评。
把驻军官兵当亲人,急部队之所急、帮部队之所需,这是新常态下军地军民关系的真实阐述。
为1.33万户义务兵家属发放优待金1.95亿元,1015户、2783名重点优抚对象和义务兵家属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全市优抚对象定点医疗机构达到16家,新建、修建烈士纪念设施50个,迁葬散葬烈士墓2247个。
武功县投入4000多万元为94028部队修建了拥军大道,彬县投资5000多万元重新建设县消防指挥中心,长武县投入75万元为县消防大队购置训练器材,新建训练场所,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近200万元专门用于驻军粮油价格倒挂补贴……
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4.8亿元支持驻军部队的营房扩建、训练基地、训练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军转安置是关系国家发展和军队建设的大事。
咸阳创新军转安置政策,先后制定《咸阳市退役志愿兵城镇义务兵安置暂行办法》,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先安置上岗,后结算指标,最后计划保底安置,做到了部队、个人和接收单位“三满意”,2011年以来,累计安置各类军转干部364人,安置退役士官和城镇义务兵5002人。
为进一步引导退役士兵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道路,我市及时调整自谋职业士兵补偿费标准,义务兵和二期以下士官由2万元提高到4万元,三期以上士官由4万元提高到6万元,对退伍士兵待安置期间生活有困难的,除了发放生活费外,还设立公益性岗位,帮助解决临时就业问题。
目前,全市上下已形成优抚和安置拥军体系、智力拥军体系、医疗保健拥军体系、基础建设拥军体系、法律咨询和治安保卫拥军体系、科技拥军体系、社会组织拥军体系,社区拥军体系等“八大拥军体系”,双拥工作逐步走上了社会化、制度化、人性化的发展轨道。
双拥潮涌鱼水情——写在咸阳市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之际
2015-06-17 14:15:41来源:咸阳市信息办
这是我市过去得到的肯定,在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的道路上,咸阳人民和人民子弟兵再次唱出一首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互助互爱的动人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