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军旅文化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韦晓明:苗岭上行走的写作者

2015-07-01 11:54:02来源:中国网双拥中国
韦晓明,这个从云际大山走出来的苗家之子,凭着苗族人的坚忍不拔,硬是在这三界里开辟出自己的新天地,创造了不俗的业绩。

\

韦晓明工作之余在其办公室检阅其最新出版的著作《云中故乡来》

中国网讯:(陈仕优 潘美奇)横跨教育、新闻、文学三界的写作者,不乏其人。但在这三界中努力做到极致的,不说寥若晨星,怕也不会多到哪里去。而韦晓明,这个从云际大山走出来的苗家之子,凭着苗族人的坚忍不拔,硬是在这三界里开辟出自己的新天地,创造了不俗的业绩。

他说,最能鼓舞他的,是明代兵部员外郎杨继盛那流传的千古名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最令他心神往之的,是北宋大儒、理学家张载主张的文人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6月初,桂中大地时雨时晴,柳州街树,笼在迷蒙轻烟中。在韦晓明即将赴京参加鲁迅文学院学习培训的前夜,记者驱车来到灯火璀璨风情绰约的美丽龙城。夜幕下的高新南路,一溜大排档食客如云。小方桌上两瓶斤装二锅头,不知不觉只剩了小半瓶。醉意阑珊,记者却还能清晰地记住了韦晓明关于教育、关于采访、关于写作的侃侃而谈。

\

正在鲁迅文学院培训学习的韦晓明在学院门前留影

他从山中来,带来兰花开

1994年初,柳州地委机关报《桂中日报》(现已迁往来宾市改为《来宾日报》)面向广西全区招聘记者编辑,憧憬张载之文人最高境界的韦晓明,笔试、面试一路斩关夺隘,最后在一百多应试者只取5人中胜出,被安排到要闻部当记者编辑。刚到任,一杆神笔就让韦晓明崭露头角。随地委领导下县检查工作,他发了消息,觉得还有可写,便又写出通讯。分管要闻部的副总编说,能配个小评论就再好不过了。他展纸捉笔,二十分钟立就。总编签字:发!

韦晓明说,笔头快得力于他长期的语文教学生涯和不懈的写作训练。此前,韦晓明当过八年中学语文教师,他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成绩斐然,每到一所新学校,他都能为这所学校学生考上重点高中、中专破“零”。彼时,不少渴求写手的单位想方设法要调用韦晓明。乡党政部门、团县委,接连跑教育局,好话说了一箩筐,教育局就是不答应。韦晓明说,其实行政工作非他所爱,他梦寐以求的,是搞专职文学创作。融水一家新组建的国有大型企业急需写手,说定就要搞写作的。商调不成,那家企业就“搞曲线”借调了韦晓明。

可韦晓明到了《桂中日报》,学校却不知道。看到报纸上记者、编辑韦晓明的名字,学校还以为那是同名同姓。等到整版整版反映融水新貌的长篇通讯登出来,学校领导紧急致函报社,要求“敦促”韦晓明立即回校,否则将“按自动离职处理”!学校有学校的苦衷:那年头,融水千方百计引进教师人才,外地教师如愿进苗山,融水不惜血本安置。本土教师外流,那是万万不可以的!

但是人回来,心却回不来了。半个月后,韦晓明走进校长办公室,向校长面递辞呈。校长说你走什么呢?再过几年,我退了,你就接上来了。见韦晓明铁心要走,就让他去找教育局。来来回回磨了半个月,终于拿到了学校和教育局签字盖章的辞职报告。这在上世纪90年代初,确乎轰动一时。韦晓明成了融水第一个辞掉公职,将人事档案转移到人才交流中心的“吃蟹人”。

从不适应防城港的气候和环境,到重返柳州进入流通报社,韦晓明又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当年6月,韦晓明入职流通报社,签了试用半年的合同。“吾心安处即吾乡”。韦晓明说,在柳州,他感觉自己就像从小溪游进大江大河的一条鱼,很奇怪怎么会如此惬意!其实不奇怪,他母亲是柳州人,柳州是他的出生地,柳州有他敬爱的外祖母和众多的亲戚。

当时的《流通报》,四开四版每周一期,韦晓明一人的发稿量,就占了报纸版面的四分之一。

1994年6月17日,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席卷龙城。韦晓明夜以继日奔跑在抗洪抢险宣传报道第一线,写出一万余字的重头报道《抗洪图》,同时推出《看不见的抗洪战线》《党员,危难时刻显身手》《夜幕下的城市美容师》等系列通讯、评论。从大苗山来的韦晓明,一夜间让柳州同行们刮目相看起来。

总编辑给韦晓明以更大的期许,将他从副刊调到新闻部,任新闻组组长,同时破格申请他的人事调动。

1994年7月初,《四川环境导报》给出整版篇幅,刊登长篇通讯《真诚呼唤碧水蓝天》;同年8月,《流通报》推出长篇通讯《文凭的力量》;9月,采写柳州奇石界名人刘鼎发的长篇通讯《奇人奇石奇事》问世……短短四个月,韦晓明采写、发表了30万字新闻、文学作品。

金秋十月,柳州市委宣传部复函流通报社:以引进急需人才方式,尽快落实韦晓明及家属的人事调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蒋富生,还对学校接收韦晓明妻子有关事宜作了具体批示。十天之后,韦晓明的组织人事关系进入流通报社。他的妻子,也终止融水某小学的教学,走上柳州市新的学校岗位。

这年底,韦晓明被评为流通报社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越明年,柳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隆重召开抗洪抢险表彰大会,韦晓明荣获先进个人嘉奖;不久,广西全区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韦晓明的《奇人奇石奇事》《秋雨润物亦无声》双双拿下二等奖;稍后评广西年度好新闻,韦晓明又以《看不见的抗洪战线》力摘二等奖牌。

很快,报社任命韦晓明为新闻部主任。

蒋富生部长在一个场合对《流通报》总编说,你们引进韦晓明,这个事看来做对了。

然而,流通报此时已陷入财政危机,报社想方设法开拓创收渠道,开办公司、搞商会论坛、与电视台合办栏目……运作许久,收效甚微。韦晓明主动提出电视栏目的社会新闻与报社新闻部合并,新闻部原有采编人员一律重新竞聘上岗,实行功效挂钩,专注做好精品新闻;落聘人员由报社协调到广告部、公司,鼓励自谋出路。

好节目带来好的社会效应,好效应带来广告商巨额的投放。报社创收节节攀升,到1996年夏天,达到《流通报》有史以来的顶峰。

两年多的时间里,韦晓明以拼命三郎的姿势,创造了 “三个最多”:最多的新闻发稿和外媒转载、最多的经济创收、最多的文学创作和奖牌。两年间,他创作并发表了十多篇散文和两部中篇小说。这些作品,展示了韦晓明深沉的悲悯情怀、博大的爱心,以及对苗山故土铭心刻骨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