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八路军留守兵团共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双拥运动,当时的党中央及时给予肯定并在抗日根据地大规模推广。
今年是纪念延安双拥运动70周年。70年来,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军政军民团结都显示了强大力量。广大军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通力协作,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密切配合,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相互促进,在抗御各种严重自然灾害中并肩战斗,军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德清大地,历来有着拥军的光荣传统,民间拥军人士众多,感人的拥军事迹层出不穷。近年来,德清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双拥工作,以争创双拥模范县为目标,紧紧围绕“军地融合、共谋发展”的创建主题,积极探索新时期拥军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有效载体,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德清特色的社会化拥军新路子,涌现出了两名“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个人,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时代新篇章。连续三次被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命名为全省双拥模范县,目前,正在全力以赴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
榜样带头 拥军之花各地涌现
一直以来,我县都有着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民间拥军氛围非常浓厚。其中最受人称赞、社会关注度最高的便是拥军大姐钱立玲。作为德清“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第一人”,钱立玲自2001以来连续13年16次自费上西藏、还到过甘肃、青海、新疆、山东等军营,慰问德清籍战士1000余人次,行程35万多公里。摄制110多盘反映战士及其家庭和家乡风貌的光碟,为战士拍摄3000多张照片并送给他们的亲人,收到战士来信160多封,回信100多封,还为驻守在青藏高原、大西北困难家庭的军人邮寄食品、生活用品。家庭并不富裕的钱立玲在拥军道路上毫不吝啬,到目前为止已花费40多万元用于自费慰问人民子弟兵,接济特困军属等。在一次进藏慰问中,为记录下战士神圣的一刻——新兵衔接仪式,钱立玲面对着冰冻、缺氧、饥饿、孤独等艰苦条件的挑战,冒险独自翻越唐古拉山,由于严重高原反应昏迷,幸被藏族同胞及时发现,把她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13年来,钱立玲为德清兵搭建军营和家乡沟通的桥梁作出了显著的贡献,被德清籍战士亲切地称为“故乡指导员”。
在此基础上,钱立玲还积极为军人、军属排忧解难。她多次慰问驻德清部队官兵,为退伍军人联系工作,为伤残军人乐当“红娘”。某部战士王华和哥哥王忠都在部队服役,他们的母亲患眼疾常年不能干活,父亲收入又低。为帮助这两位战士的母亲治病,她多次跑到德清县人民医院说明情况,院领导被她的精神打动,免费为战士的母亲做了手术。
“点燃一盏灯、自亮一大片。”在拥军典型的熏染下,我县民间拥军呈现出“葡萄串”效应。新明辉公司的李晓青得知钱立玲前往西藏,因工作忙,不能一同前往,就请钱立玲捎上2000元慰问金;50岁的徐燮荣夫妇都是残疾人,2003年以来,徐燮荣每年都要在最冷和最热的时候上山,给驻德某部雷达连的官兵送上鲜活的水产品,徐燮荣还到西藏、苏北革命老区进行拥军活动;武康普通市民胡爱英,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把自己亲手做的粽子、咸鸭蛋送到德清消防大队官兵的手中,虽然战士们换了好几茬,但是胡妈妈的拥军热情一点不减;70多岁退休教师蔡永法,义务守护革命烈士陵园40多年;朱建民、庞飞颖、童燕红等三位私营店主为每位驻德部队战士免费送生日蛋糕,让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军人感受到德清人民对他们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