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队里年龄最大的邓泽兵同学告诉记者:“杨老师经常让我们听气流从他嘴里吹出与嘴唇之间产生的摩擦声,让我们用手背去感受气流的强弱,还不厌其烦地手把着我们的手,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在基准键与其他键之间来回。”
杨鸿还从书店购回一批盲人音乐读本,教孩子们认识盲谱,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将平常训练的常用曲目制作成大字曲谱和盲生曲谱,让学生用已有的盲文知识来学习音乐,掌握乐理。教学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他还常常与自贡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一起研究,一起探讨。为了克服器乐教学时间较少的问题,他还组织了一大批校外辅导员参与盲生器乐教学活动,让社会多方力量关注特殊教育。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杨鸿硬是凭着自己那份韧劲,让一支响当当的盲童器乐队在苍溪特殊教育学校诞生了。
多年来,杨鸿躬耕于盲生器乐培训,先后有30余名盲生掌握了不同器乐的演奏技巧,有4名学生进入到省残疾人艺术团,他排练的器乐合奏《金蛇狂舞》《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茉莉花》等参加广元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和全市残疾人艺术节分获一、二等奖。
甘为人梯——助“鸟儿”放飞梦想
“特殊教育是一份细致的工作,需要全心投入。”杨鸿很有感触地说,前些年,学校没有校门,没有宿舍管理员,他既当老师又当爹妈,白天带学生学习,晚上还要陪学生睡觉。偶尔有学生趁老师熟睡后偷偷跑出校门,急得杨鸿和同事们打着手电在桥洞里、巷子里到处寻找,有时担心孩子跌入校门口的九曲溪,他曾半夜拿着竹竿在溪渠里焦急地探索。
几年前,5岁的青川孤儿邱云涛因视神经严重受损来苍溪特校就读。刚开始,小云涛内心极度恐惧,不熟悉外界环境让小云涛整天不敢动弹。为了让他能尽快熟悉学校环境,杨鸿带着小云涛一步一步“量”校园,这里八步,那里十步,很快让小云涛熟悉了校园。小云涛没有了父母,靠爷爷供养,他常常给小云涛买学习用具、衣服等日常用品,过年过节时还把小云涛带到家里,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他的细心呵护下,小云涛很快溶入到了学校生活,还亲切地把杨鸿叫“干爹”。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杨鸿从很多细微环节中寻找到满足感也收获了荣誉。2008年,杨鸿被评为全国十佳特教园丁,2011年四川省电视台《共产党人》栏目报道了杨鸿的先进事迹,他还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
“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成就是让学生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像普通人一样生活。”杨鸿很满足地谈起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何玉霞、金秋等 11名残疾学生参加高考被高校录取;盲生侯小林在成都一家按摩店上班,每一天能拿200多元的工资;聋生郑平、陶启明毕业后积极创业,在县城滨江路经营多家儿童游乐场所,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李小梅 罗友军)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