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抗日烽火中的山西战场

2015-07-17 16:38:31来源:太原日报
抗日军民在山西境内共歼灭日军近7万人,占侵略华北日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充分发挥了华北抗日主战场的重要作用,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1943年10月,日军调集2万余兵力,由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在飞机的配合下,对太岳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实施所谓“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参加“扫荡”的日伪军编为3个梯队,向太岳区腹地逐段分区“扫荡”,妄图把太岳抗日根据地彻底摧垮,建立起所谓“山岳剿共实验区”。八路军向敌人冲锋。

  10月中旬,当日军刚进入岳南地区时,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奉命率领八路军129师386旅16团开赴延安,执行保卫延安党中央机关的任务。22日,进到临汾东北25公里的韩略村据点附近,从当地干部和群众口中了解到日军的汽车每天都路经这里运送战略物资,遂决定在这一带设伏,打击日军的运输部队,配合太岳腹心区的反“扫荡”作战。24日凌晨,13辆满载日军的汽车进入了八路军的伏击圈。公路两侧山上的八路军轻重火力同时出击,经过3个多小时的激战,敌人的13辆汽车全被八路军击毁,车上的日军军官除3名逃跑外,其余全被歼灭。战后,从缴获的日军文件查明,这是日军组织的一支“战地观战团”,是从北平专门前来参观“铁滚式扫荡新战法”的,这批观战团成员都是中队长以上的军官,其中有旅团长服部直臣少将和6名联队长。

  韩略村伏击战,打乱了日军“扫荡”的部署。11月22日,日军全部退出太岳抗日根据地。五、全民皆兵、全民参战——可歌可泣的沁源围困战

  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西掀起了全民抗战的高潮,抗战的烽火燃遍了三晋大地。各地游击队、自卫队纷纷建立,成成中学学生“脱下长衫,换上短布衣”,投笔从戎,组成师生抗日游击队,走上抗日战场。五台山寺庙的和尚也参加了抗日斗争,在“保卫家乡”“抗日救国”的口号下,扛上大刀长矛,踊跃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山西人民“全民皆兵,全民参战”,形成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人民战争的宏伟局面。无数三晋儿女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摧不垮、战必胜的铜墙铁壁,“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民兵、自卫队广泛开展的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窑洞战、围困战等作战形式,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麻雀战,顾名思义,好像麻雀吃谷子一样,见机行动,乘隙而入。有利时,就主动出击,狠狠袭敌;不利时,就远走高飞,无影无踪。晋察冀民兵战斗英雄、山西省阳曲县尖地角村的党支部书记李殿冰,将这一战术运用得十分出色。他们三人一群,五人一伙,随时随地杀伤敌人,使敌人行止不宁,左右挨打。

  对敌人的交通线进行破击,这是敌后抗日军民对敌作战的又一种形式。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白晋路是从同蒲铁路上的白圭通往晋城的一条铁路,活跃在这一带的民兵时常破坏这条铁路。他们用地雷、石雷封锁住敌人据点的路口,使护路的敌人不敢出来。然后,队员们起道钉、卸螺丝、拆夹板……最后几十个人站成一排,大家一起用力,把道轨连着枕木一块儿掀起来,几十米长的铁轨来了个“大翻身”。据点里的敌人听见外面“叮叮当当”也不敢出来,等到天亮后出来一看,被掀翻的铁路路轨、枕木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

  地雷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打击日本侵略者最普遍的作战武器,他们就地取材,利用废铁、石头、瓦罐、废瓶,装上炸药,造成各种各样的地雷。防御时埋在村口、大道、房院门前,进攻时埋在日军的据点周围。经过伪装的地雷,真假难辨,防不胜防。太行区民兵英雄、“地雷大王”王来法,以蟠(龙)武(乡)公路为战场,巧妙布下各式各样的地雷阵。从1941年到1943年,炸死日伪军123人,俘虏日伪军40多人。

  窑洞战是太行、太岳区民兵利用沟壑纵横的特点,开凿出许许多多地道式的窑洞。这些窑洞既能够打击敌人,又可以保护自己。1944年9月,壶关县常行村17名民兵,在队长张小保带领下,以窑洞为依托,阻击千余日伪军向太南根据地“扫荡”,连续激战四昼夜,消灭日伪军56人,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有效地保卫了群众。

在全民抗战中,著名的沁源围困战在山西人民的抗战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沁源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区,这一带曾是太岳区领导机关和八路军长期驻扎的地方。1942年10月,日军对太岳抗日根据地“扫荡”之后,留置一个大队主力驻守沁源城关及附近据点,并在城外的大集镇上建立据点,修筑公路,企图长期占领,把根据地变为敌占区,在此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

  为了将日军赶走,沁源军民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全县划成11个战区,以主力部队为骨干,结合民兵、游击队,组成了13个游击集团,给敌人布下了天罗地网。沁源城关和各据点附近的20多个村镇、3200多户人家、1.6万多人,实行了空室清野大转移。他们填死水井,炸毁碾磨,带上粮食和日用品,转移进山庄窝铺。这一空前壮举,使日军处于没粮吃、没水喝、没柴烧的绝境,沁源县城变成了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住在这里的日伪军,找不到粮,喝不上水,完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转移出去的群众和民兵、自卫队员,像麻雀满天飞一样,伺机袭扰敌人。300多名爆炸能手,在围困战中大显身手。他们将1.5万颗地雷、石雷密布在沁源城关和敌据点周围及交通要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雷阵、雷网,被围困的日军无力顽抗下去,狼狈逃窜。

  沁源8万军民坚持两年半的围困战,先后作战2700多次,毙伤日伪军4000多人,最终取得了胜利。《解放日报》为此发表《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沁源围困战的胜利,充分显示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在这场围困战中,8万沁源军民艰苦奋战两年半,无论用多少笔墨都难以记述其详尽过程。著名作家周立波1944年12月到太岳根据地进行采访后,写下了报告文学《沁源人民》,称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组织起来的沁源人民,真正没有一个贱骨头,没有一个做汉奸的孬种,这的确是他们全体的光荣。勇敢忠贞的沁源的人民,和八路军新四军的一切其他根据地的英勇忠贞的军民一样,把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气节,高扬到霄汉,而且将要流芳于千古”。

  的确如此,昔日的战火虽然早已熄灭,但发生在山西战场上的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将流芳千古,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责任编辑:吴婧)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