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因地制宜 分类探索——重庆探索军休社工发展新路子

2015-07-16 16:17:10来源:辽宁省民政厅
重庆军休社工项目按照《重庆市军休社工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大力推进,通过检查评估,各试点单位均取得优异成绩。军休社工试点项目运行有序、成效显著。

三、围绕有序推进,强化督导工作。

  一是强化专业指导。市军休中心牵头,会同专业督导,组织各试点单位召开集中督导会议,加强交流,为军休社工发展指明方向。共集中召开督导会议11次,编发军休社工简报16期,有效促进了各试点区军休社会工作的良性发展。二是强化督导效果。市军休中心社工项目组定期赴各试点区现场督导,通过直观感受社工活动的开展,有的放矢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评估,一年来,现场督导22次,有效推动了军休社会工作的发展。三是加强阶段研究。市军休中心组织召开军休社工研讨会1次,加强经验交流,为重庆市军休社工项目出谋划策,助推长远发展。

  四、围绕标准建设,积极探索创新。

  一是着力探索“身心灵社”全人关怀特色服务。在系统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的指导下,巴南区军休中心从“身、心、灵、社”四个维度设计对应的服务主题和项目,形成军休社会工作“身心灵社”全人关怀的服务模式。“身”,即身体健康,通过定期体检、健康监测等方式满足军休干部身体健康需求;“心”,即心理健康,巴南区军休中心借助社会资源突破军休社工服务中的短板,与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学院密切合作,共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打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的人才瓶颈,从“四个一”入手,打造优质军休社工服务品牌;灵”,即精神富足,通过开展康乐活动和“丰盛人生”等主题文化活动,丰富军休干部精神生活;“社”,即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以“银龄公益”、“欢乐行”为主线,鼓励军休干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二是着力打造“三助”核心军休院落文化。沙坪坝区军休三办结合军休干部居住集中、居住时间长、共性特征明显这一优势,以“三助”服务理念为基础,建立三色预警机制和四色服务体系,致力于打造军休院落和谐文化,探索居家养老良性发展模式。社工服务“助人自助”理念,相信人的潜力和有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实现的能力,建立工作架构,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咨询、协助、引导上,决策及改变交由军休干部完成,社工通过帮助军休干部,使其能够自我认可与建设,自身独立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军休干部互助的局面。三是着力构建“四式”联动社会支持网络。渝中区一号桥军休所军休干部居住极为分散,这既是特点,也是社工工作的难点。专职社工通过多种渠道搭建联络平台,打造以“团队领袖”+“小组义工”+“善终安宁”+“社区联动”的特色服务,建立分散居住军休干部的网络支持架构,提升军休社工的服务效果。“团队领袖”即从军休干部基层组织中民主选举产生负责人,在实务过程中,工作团队注重调动这一优势资源并协助社工有效解决活动中的沟通、管理等困难;“小组义工”即在军休干部中,构建军休干部互助网络,同时定期召开交流会,弥补工作不足;“善终安宁”即采用专业的工作方法对身患重病的军休干部及其家属开展情绪抚慰、支持网络建设等服务;“社区联动”即充分整合资源,在实务中主动与街道、社区沟通和协调,明确军休干部居住方位、人数、身体状况、需求等,开发社区医生上门就诊、社区关注重点军休老人,共同贯彻落实军休政策,扩大军休干部社会支持网络。四是着力打造中心设点两翼助攻的社工服务模式。渝北区军休干部集中居住有限,分散居住特点明显。一方面以军休中心为依托,设立军休干部办公室,充分发挥军休干部自身作用,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活动方式;另一方面,针对分散安置军休干部分布情况,划分两路区域和三龙(龙山、龙塔、龙溪街道)区域,设立两个社工服务站开展活动。中心设点两翼设站既优化社工力量与军休干部的服务比例,又发挥了军休干部的自身能力,使有限的社工力量用到刀刃上。五是着力开展亲情补位服务打造文化俱乐部品牌。江北区军休中心以“六个一”服务法打开工作局面,通过贴心服务充分了解军休干部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针对病困、空巢军休干部,采取特别关注、心灵抚慰、角色代替等方法开展亲情补位服务,为军休干部送去关爱、送去温暖;另一方面,注重从军休干部中挖掘资源,依托完善的硬件设施,打造涵盖艺术团、老年体育协会、兴趣小组在内的文化俱乐部。

(责任编辑:吴婧)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