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杨澜访谈录之焦点》,译林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
这是一个被遗忘的群体,他们在卫国的战场上归来,却终生未获凯旋。2013年7月初,就在“七七事变”76周年纪念日前后,国家民政部发文表态,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做好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的有关工作,及时将符合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以及社会福利保障条件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相应保障范围,并鼓励相关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对抗战老兵提供帮助。
杨 澜:2013年7月4日就在纪念“七七事变”76周年之际,民政部发布文件宣布要优抚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对于这些平均年龄已经达到91岁的老兵来说,这不仅意味着他们的晚年有了经济上的保障,能够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是他们曾经对于国家对于民族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的一种认可和尊重,人们说这是一份迟到的爱,但是毕竟它还是来了。值得关注的是多年以来有不少民间组织和个人,为了老兵们能够得到更加公正的待遇而不断地奔走和呼吁,其中《新周刊》的社长孙冕先生就是其中最热心的一位,最近他还与知名演员邓超一起到平顶山看望部分老兵。真是既让人非常感动,又感到有一种辛酸,我知道这是邓超第一次去看望这些老兵,我不知道给你带来最大震撼的和触动的是什么样的事情?
邓 超:太多了,我就听说这是一个是泡在泪缸里的一次行动,然后我开始还有点,还带着一个冷静的那个状况去到那儿。
杨 澜:因为你不想太煽情是吧?
邓 超:但那两天确实就是,结果就是那样。
杨 澜:泡在泪缸里。
邓 超:就是泡在泪缸里。
杨 澜:什么样的事会让你潸然泪下呢?
邓 超:他们有浪漫的爱情。有一位老兵好像已经得了很重的病,他迟迟不愿意去医院,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不去?他看着身边的瘫在床上的妻子,说:“我不能走啊,我走了她怎么办?”这是他们的爱情。我最受不了的是问他们要什么?“不要。”然后问需要什么帮助吗?“不需要。”
杨 澜:那你觉得他们要什么?
邓 超:我觉得他们要的是“知道”。
杨 澜:你用的词是“知道”?
邓 超:知道。
杨 澜:我以为你会说他们需要荣誉,他们需要知道?
邓 超:我觉得不是荣誉,或者说可能更需要尊严。
杨 澜:孙冕兄你做这个事情很多年了,还是会忍不住掉下眼泪吗?
孙 冕:有些时候,我真的很怕在公共场合说这个问题,说着说着就忍不住。前天整个晚上做的都是那样的梦:我还徘徊在这些老兵的那些破旧的房子里面。邓超说看到那么脏的被褥,你不可以想象。
杨 澜:这次在平顶山有没有哪位老人的故事,给你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孙 冕:这位老人应该是跟我父亲同龄,属龙,96岁,我们到他跟前的时候,看到他前面有一个鱼塘,鱼塘后面有一片林子。就问爷爷你看什么?他说不看什么。你想什么?他说他没有想什么。就是经历过那么多的战火的一个历练之后,老人非常非常淡然。
杨 澜:他们对一些功名利禄,早就没有这一方面的一些想法了。
孙 冕:在我们再来的时候,他走一个星期了,所以我们……
杨 澜:就没有见到他?
孙 冕:没见到他,我们只能把给他的慰问品,交到他侄子手里面。
邓 超:我觉得我们欠他的。
孙 冕:都欠他,都欠他。
杨 澜:我们每个人都有份的。
孙 冕:对。